《红楼文化基因探秘》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41 浏览:142388

摘 要:在《红楼文化基因探秘》这本书中,马经义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文化学概念――“文化基因”. 并用此理论,试探性地研究《红楼梦》、红学与曹雪芹的关系;并尝试性地探究为什么“一部《红楼梦》仿佛装有整个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抛砖引玉式地探寻为什么一部《红楼梦》会让人见仁见智.

关 键 词 :文化基因 红楼梦 马经义

在学术的视野下《红楼梦》越来越像一部天书,曹雪芹也被善意地请进了神坛,为什么当年举家食粥的曹公,到现在已经惊为天人了?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走进了青年学者马经义先生的著作《红楼文化基因探秘》中(一下简称《探秘》),以期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文化基因”是一个新鲜的学术命题.“文化”简单的说即“人的存在”.而“基因”具有“遗传信息给下一代”的特征.两个词语连载一起,又该作何解释?作者在《什么是“文化基因”》一文中,步步为营,例证如山,循序渐进,总结出了“文化基因”六大特征,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所秉承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种品质,在族人身上幻化成的举动、认识与思维;而这种“举动”、“认识”和“思维”会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自然流露,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生存样态,进而历经承袭、演化、优胜劣汰并代代相传.

“文化基因”会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自然流露,它分为“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探秘》的重点就是关注“红楼文化基因”中逗漏出的“隐性”状态.这种状态,是曹雪芹当年创作时无意识之间流露出来,而信息被不同的读者吸收,这批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读到的信息解析出来,此即“文化心理暗示”.正因如此,红学家诞生了,“红学”也逐渐成为“显学”,《红楼梦》自然就成了一部“百科全书”,曹雪芹也就成了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文化基因”,“文化心理暗示”时,这个悖论将不攻自破.而首先将曹公拉下神坛,将其复原为一个具有典型代表形象的中国式文人的这项任务,正是《探秘》“总论篇”力求完成的重大课题.

在接下来的“探得篇”中,我们看到了《红楼梦》不愧一部“百科全书”,书里不仅闪耀着先秦诸子璀璨思想的文化基因,也有上古原典的精华思想,不仅有社会文化现象的含蓄展示,也有对某些论断的精辟见解.“探得篇”发现了这些“文化基因”,而这不过是原著中的冰山一角,那泰山尚未登顶,又何以将天下一览无余?可见,《红楼梦》的深不可测绝非后人恣意堆砌,炒作而成.

“探得篇”还专门讨论了“红”与“梦”的文化基因,加上作者后来发表于博客上的《“楼”的文化基因》,三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让人惊喜的发现,“红楼梦”三字的组合运用,正体现了“一分为三”这种哲学观点中的“两虚一实”的状态.从这个方面解释书名,实乃破天荒之大举.“红”是个虚的存在,尽管它象征着美好喜庆.“梦”之虚幻更为强烈,它不受时空限制,根本就是遨游离恨天,不在五形中的奇妙现象.只有“楼”,真实存在,也承载了许多的感情寄托,一切繁华热闹不过是“昨夜琼楼玉宇”,而今宵早已“别梦寒”,不知归程何处,错认他乡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三字的解读决不会是“红色阁楼里的梦”或是“富贵人家的抚今追昔”.按“甲戌本”上“凡例”所言,“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红楼梦”作为书名,一定涵义极丰且大有玄妙.


“红学”历来就乃是非之地,有时一旦引火上身,就难以脱了干系,多少论争,牵扯之广早已有目共睹.而这千姿百态共同组成了一部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原著而又奇妙诡谲的“红学史”.客观的看待这段学术史,需要一种冷静的思维,大气的姿态.“探得篇”中有七篇文章正是在严肃的思考着这个问题.“红学”起源在哪里?它的现状怎么样?它得以大行于世的理由和历史使命是什么?它将会走向何方?又应该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里不乏终极追问的大命题.作者已经在飘逸而又云淡风轻的文字中解答出来了.《红楼梦》能够一书以名学的原因在于它的“”(时代性,现代性),“四待”(待释,待辨,待续,待考).“红学”承担的历史使命无外乎两点,即需要专家学者完成的“文化反思”,需要大批民众共同努力实现的“文化回归”.民族真正的强大在于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在呼吁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欣慰的说: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崛起了.在这一进程中,最能体现一个知识分子良知的地方就是他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为之不懈奋斗着.面对“红学”今后的走向,作者提出了“回文归本”和“大红学”两个概念.“回文归本”就是:回到中华文化之中,归到发源之本.“大红学”就是:看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寻找文化变迁的内在律动.

如果说从“总论篇”,“探得篇”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技巧,那么在“随笔篇”中,我们便可以欣赏到作者清新淡雅的散文,在“附录篇”作者与记者的谈话中,体会出马先生自信而又艰苦的进行着学术研究.

在《曹雪芹与中国式文人》中,作者将淡定飘逸的陶渊明,超迈恣纵的李白,豪放苍凉的苏东坡从文学史中抽出来,与曹雪芹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式文人那份特有的气质,那份别人永远剥夺不去的骄傲.这是一份担当,更是一份淡然和笃定.如此美文还有许多,比如《贾宝玉心中的“书”》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宝玉,实则也是沐浴中华文化长大,他不会拒绝接受美的熏陶,不会拒绝自然的享受.

《探秘》全书十余万言,围绕“文化基因”这一崭新的文化学理论系统阐述,逐条铺排分析.作者不拘泥于原著的字句推敲分析,不去理会原著映射的宫廷秘史,踏实做着研究,对鲁迅先生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做了更深的剖析,《红楼梦》是“艺术化地刻录:保持真实的文化基因、文化元素,再用艺术的手法刻录在书里面”.如此解答,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曹雪芹还是那个失意文人,《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然而,这部小说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荣耀的了!

“红学界”需要这样新鲜的声音.因为《红楼梦》是一部穿越古今的小说,“红学”是一门时尚之学,它会永葆青春气息,绽放绚丽色彩.“文化基因”充当的正是这个“弄潮儿”的角色,不求惊天动地,但祈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