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45 浏览:93067

2008年4月29日至5月1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潜山县人民政府、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共同承办,在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了“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张恨水的部分家属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的发言及提交的论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涉及张恨水研究的多个方向,展现了不同维度的思考.

张恨水的文学史定位

张恨水作为通俗小说大家,如何恰当地评价其作品的价值,并准确地给其在文学史中定位,与会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吴福辉研究员从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视野出发,指出张恨水是代表了中国现代市民文化的伟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以乡土文学的成就最高,市民文学仅次于乡土文学,但对市民文学的研究却是不充分的,应去除文学史研究中对市民文学的贬斥态度.另外,关于张恨水在文学史的定位则无法绕开通俗文学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地位问题.以往文学史多为“靠拢说”,即以新文学为主体,论述通俗文学作家如何一步步向新文学靠拢,现在看来,这样的衡量标准是有偏颇之处的.通俗文学作家与新文学作家之间应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的关系.故而,“渗透说”、“交替说”更能准确地反映通俗文学在文学史的位置与成就.吴福辉认为,只有当张恨水在文学史格局中定位后,张限水的研究才真正得以深化.

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从通俗文学的本位立场出发肯定张恨水的文学史地位与贡献.首先,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文化现代化观念的确立者.以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学观念是在借鉴、引进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形成的,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则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基础之上.其次,张恨水不仅是社会言情小说大师,还是中国抗战小说大师.张恨水的抗战小说宣扬国家观念,将之前国难小说的“受难”改为“战”,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再次,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职业作家的典范.职业作家给张恨水的创作带来两大优势,一是其小说善于符合当时的社会时尚,满足市场要求一是建立了“说故事、写人物”的创作模式,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将张恨水小说创作纳入文学史视野,肯定其小说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从文学大众化的方向而言,张恨水的小说真正走向了大众,真正启蒙了民众.张恨水以市民为文学接受对象,在传承中国章回小说传统中努力推陈出新,以通俗而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以鲜明的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成为了最受市民大众欢迎的小说家.其次,张恨水小说创作拓展了现代家族小说的源流.张恨水的许多小说以描述家族兴衰为题材,展现了其对于家族小说逐渐娴熟的结构方式与叙写技巧.再次,张恨水小说在中国文学转型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文体意义.、由于新文学创作呈现出过于浓郁的欧化倾向,而张恨水在传承中国文学传统中,将新的元素渗入传统章回小说的文体中,使章回体小说具有了新的色彩.

,

旅日文化学者王华、张恨水后人张纪从现代长篇小说的改革、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改革及现代武侠长篇小说的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张恨水的文学成就,指出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人.同时张恨水又是中国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他的作品全景式再现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可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

北京大学孔庆东先生论述了张恨水研究的当代意义,具体从气节问题、中国问题意识及语言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孔庆东认为,张恨水做人的气节、创作中关注本土人民的苦难,雅俗融合的精练,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本土化语言等都对当代文坛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需注意不要将研究对象不自觉地拔高,要把对研究对象的感情与理性研讨结合起来.

与会学者在充分肯定张恨水文学成就的同时,也注意到其创作方面的缺失,这从另一方面加强对张恨水作品的理解.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了张恨水创作上的一些不足.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成就了张恨水的同时又限制了张恨水,体现在作品中大男子主义倾向明显,对女性解放持否定态度,这与当时的进步思潮有一定距离.其次,同为市民文化的写作,老合对市民文化的批判性较为明显,对国民精神的革新有着较强的焦虑感,相比较而言,张恨水的批判色彩则较弱.再次,从文化人格层面而言,张恨水接受现代思想影响较少,而儒家的中庸人格是一种没有充分现代性的体现,其负面效应往往大于正面效应,体现在作品中,崇尚“人治”,比较缺少现代性法制启蒙观念,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有着一定的忽视.

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这一主题与会学者从多个层面展开论述,既有论其文化人格、为人处世的,又有分析其作品思想文化价值的;既有从宏观层面进行综合考察的,又有通过某一具体文本来传统文化影响的,而文化这一概念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也为与会学者提供了诸多研究视角.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胡明研究员指出研究张恨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不仅要考察张恨水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要考察张恨水在多大层面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往后的延续,这是张恨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张恨水先生的孙女张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张恨水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为:自强不息、精进不已,天下己任;热爱祖国,正道直行,崇尚气节;重情重义,信守承诺.汤哲声教授认为张恨水身上既有着浓厚的传统文人气质,讲究“忠”、“孝”,抱有正宗的国家、民族意识,同时又是接受现代大众媒体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

安徽师范大学谢昭新教授从张恨水的生长环境、文化教养以及地域文化影响诸方面进行考察,论述张恨水小说的文化思想价值.认为张恨水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而这一核心又是以儒家文化打底,佛道文化镶边的.以这种文化心理去审视人生进行创作,形成了张恨水小说一个贯穿始终的生命“追寻”主题.表现为:独特的爱情理想和审美观念,追寻“爱情的美”和“美的爱情”;受古皖文化、古楚文化的影响,追寻家国情怀,由于张恨水文化心理结构核心层的是受现实触发的“现代”成分,呈“新旧合璧”形态,因而他对通俗小说的艺术追寻也带上了明显的俗雅融通的“和谐”色彩.

中国海洋大学温奉桥教授探讨了张恨水小说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认为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其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影响,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佛教成了主人公心灵受挫后的灵魂逃避所,是一种无奈的解脱和对现实的逃离.后期创作以《魍魉世界》、《傲霜花》、《巴山夜雨》为代表,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追求自然人性及人格精神的自由独立.

安徽师范大学谢家顺教授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张恨水与皖江文化的渊源关系,皖江文化对张恨水的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皖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勤勉节俭、所重视的教育、所提倡的读书诚信、所鼓励的开拓创业等精神追求的传承的影响,二是皖山与儒文化、禅文化及道家文化对张恨水思想及创作的影响;三是皖江地区民俗文化对张恨水创作的影响.张恨水研究会郑炎贵副会长也探讨了皖江文化对张恨水为人和为文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罗燕林对张恨水作品中的会馆这一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场景进行考察,揭示了会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被张恨水赋予的象征意义.西南大学李永东副教授论述了陪都语境下张恨水的重庆书写,探讨了这部分作品与陪都的文化语境及重庆地域文化的关系.辽宁大学彭静博士从民俗学角度考察张恨水作品中风土人情的描写,指出其作品中的民俗描写重视日常生活的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体现了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俗沿革新景观,这些特点凸显了其小说的民俗学价值.

安徽大学张鲁高副教授从侠文化视角探讨了张恨水小说中侠义人物的文化品格和美学品格,以及张恨水小说对中国古代侠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扬州大学陈军副教授论述张恨水以四大民间传说为主的戏曲改编的小说,谈到传统戏曲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兼得两种文本优势,较好地做到戏曲与小说的融合.

另外,与会学者还从某一具体文本出发,探讨张恨水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安徽师范大学叶永胜副教授将《金粉世家》放在家族叙事链上加以考察,论述了《金粉世家》在继承中国家族叙事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超越,对传统章回体进行改造革新,吸收新文学的表现手法,从而提供了传统文学样式现代化的经验.池州学院陈广士以张恨水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真检测宝玉》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受《红楼梦》的影响,及其与《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作品的传承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冯波通过对《啼笑因缘》中戏剧化道具――“手绢”设置的考察,探讨了张恨水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戏曲影响,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传统戏剧元素,使其言情小说呈现出鲜明的戏剧化特点,而张恨水在继承这一传统言情方式的同时也努力克服其程式化的弊端.安徽师范大学李进以《八十一梦》为例探究张恨水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了梦文化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通过对“梦”这一特殊表现样式的分析,考察张恨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张恨水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张恨水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与会学者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吴福辉认为,由于通俗作家绝大部分不是思想型作家,以思想型作家的标准来研究显然是不合适的,应从文化的视角予以关注.并指出可以通过不同作家的比较,来更好地体现张恨水市民文学的特色,如同是反映北京市民社会,张恨水与老合的异同,又如北京、上海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市民社会,通过张恨水与张爱玲、予且等作家的比较来具体说明.汤哲声也强调,研究通俗文学要用通俗文学的批评方法.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保生研究员对通俗文学能否经受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一个可商榷的问题,批评方法的多元化可扩大研究视野,深化对张恨水的研究.与会学者运用一些新的批评方法展开对张恨水作品的研讨.汕头大学燕世超教授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张恨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他指出嫦娥式的圣洁、善良、美丽的女性原型形象塑造贯穿了张恨水整个写作生涯.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张恨水以一种平视的眼光,通过视角的转换,在叙述中去感受女性独特的心理世界.另外,张恨水还运用漫画化的降格手法来塑造上层社会的男性形象,突出他们的粗俗,与女性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充分美化嫦娥式的女性形象.南京大学外文系李寄教授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文体问题,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是现代汉语与传统汉语并存,而在通俗文学领域,如张恨水、金庸等运用的则是加上适当欧化因子的传统白话.通过对张恨水小说语言的研究,明确张恨水对现代汉语的贡献,同时考察语言之于文学的意义.太原大学焦玉莲副教授从张恨水小说的文体形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指出其文体形态具有民族特色,而这种文体形式上的特征反映了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与集体主义意识及认识论上的可知论,它的生成是作者、读者、文化诸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


张恨水与新闻传播

张恨水不仅是通俗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全能报人,与会学者就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王华、张纪肯定了张恨水对中国现代新闻报刊事业的贡献,指出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都市报刊的开拓者、改革者,同时也是现代报刊的副刊之王.其在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为民喉舌、直言谠论”的新闻编辑思想,赢得了平民报刊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张一莉、张一骐总结了张恨水新闻观的六个特点利用文艺副刊,宣传“为民而鸣”,重视宣传的时效性;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利用小说开辟另类新闻形式;成功创办民营报;具有人文地域特色.

苏州职业大学石娟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张恨水,探究报人身份对其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表现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创作,使其小说具有“信史”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其创作转型产生的影响,张恨水坚持小说创作的趣味性,这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着直接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副教授指出由于张恨水的作品多在报刊上连载,他是在读者的期待中写作,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小说人物的命运.因而,对张恨水作品的研究就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还包括刊行方式、读者的期待以及资本的运作等.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张恨水扭转了一种文学活动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还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及文学阅读方式.

总之,本次会议以“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从多个方面展开了有深度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将张恨水研究引向了新的视野与空间.不过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张恨水作品对当代作家、作品的影响,张恨水作品与影视文学的联系;张恨水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叙事,张恨水的文学史定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