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对外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64 浏览:13367

【摘 要】文章根据中西医学传统文化及思维方法差异带来的中医文化教学问题,结合我单位实际和笔者教学实践,探讨中医文化对外教学思路,提出在中医文化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中西医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 着力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营造中国文化氛围是弘扬中医文化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 】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检测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怎么写作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朱德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作者简介】

刘小磊 (1986―),女,汉族,江苏兴化人,助教,文学学士,主要从事留学生中医课堂英语翻译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