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53 浏览:80058

一、地名用字反映文化内涵

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例如,古代的“玉”部字和“车”部字,分别反映了我国的玉石文化和车马文化.透过汉字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其承载着的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数万年来,人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和其它种种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文化史上讲到文化类型往往要冠以地名或民族名,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或汉文化、楚文化.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显示出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从古至今,汉字经过整理和简化,许多地名用字先后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内涵也有许多改变,但仍有一些延续了古代或近代的文化内涵.下面以大石桥市各地名用字为例谈谈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大石桥市自然地理和地名情况

大石桥市隶属于辽宁省营口市,位于营口市的北部,辽河下游左岸.东与海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毗邻,南与盖州市接壤,西临营口市老边区,西北与盘锦市的大洼县隔河相望.大石桥地处东经122°05′至123°00′,北纬40°19′至40°56′之间.现辖2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镇,4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53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其中城镇人口22万,农村人口51万.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面积约1610平方公里.大石桥市历史悠久,永安乡西田村的金牛古猿遗址是30万年前古猿人生活、劳动、创造灿烂古代文化的史迹,证实了大石桥市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内各地区地名用字有“沟”“集”“市”“屯”“庄”“堡”“房”“窑”“营”“村”“台”“大厦”“市场”,这些地名用字承载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大石桥市地名用字文化内涵考察

(一)地名用字与历史文化景观

地名用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景观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某些地名用字我们可以看出某地区的聚居地的地理地貌情况.在历史上有河流、绿洲的地方大都有居民点,人们喜欢依水而居,而当居民依水而居的时候,该地名常与井泉、沟渠相关.历史上以甘肃民勤县最为典型,有许多带“沟”的地名.在大石桥也有许多带“沟”的地名用字,大石桥市隶属于海滨城市营口,市内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小河溪流,古代居民在河、溪流旁聚居便沿袭了“沟”字作为地名用字的通名,例如,“前沟、腰沟、大沟”等地,以前都是有小河流的,但现今由于环境遭到破坏,小河多干枯,所以这些带“沟”字的地名已经渐渐成为一个记号地名而已,但透过“沟”字,我们仍可以推测该地区原来的地理地貌.

(二)地名用字与历史经济

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城市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城市的不同地段便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多以“集”“市”为地名用字的通名.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两湖地区,就有许多县以下小地名的通名是“市”.在古代,“市”是草市,是许多作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集镇,例如,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就是一个有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目前,大石桥市有些地名用字仍延续古义,有许多小的商品集散地以“集”“市”为地名用字的通名,例如“早市”(早上的小市场)、“夜市”(夏季晚上的小市场)、“马集”(专门进行牛马等牲畜交易的场所)、“车集”(专门进行车辆交易的场所).但是,今天这些地区作为县辖的行政单位,虽称作某市,却已经体现不出古代“市”的文化内涵了,只是一个行政单位的通名而已,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汉字简化和整理的结果.

(三)地名用字与军事制度

历史上有许多地名用字与当时的军事制度有关.这些地名用字大多来源于明代,明朝为了巩固统治,保卫和开发边疆,在全国设立了十多个都指挥使,都司以下分设卫、所.这些设施与屯田制度相联系,在明代早屯都有固定的戍所,官兵皆有家室,他们设屯聚居之处,有的是未有村庄的荒地,有的本来就是军事重地.他们设屯聚居的地方多以“屯”“庄”“堡”作为地名用字的通名.这些通名在古代大多以姓氏命名,如现在云南东部陆良县的“刘官堡”“李家堡”“占屯”“方官屯”等等.在辽宁省大石桥,也有一些以“屯”“庄”“堡”为通名的地名用字,例如“金家屯”“王庄”“陈家堡”“李家屯”“夏家屯”等等.这是因为大石桥历来是重要的军事重地,在古为幽州属地,秦汉属辽东部,唐代是安都护府并延续至民国初.这些地名反映了大石桥市古时的军事制度.

(四)地名用字与移民文化

历史上有些地名用字与移民文化相联系,这些地名用字的通名跟汉族移民在当地的生活方式有关.当时由于人们刚移居到适合生活的地方时多为一家半户,人烟稀少,便临时搭一间陋室或就坡地挖掘窑洞作为栖息之所.因此,有些地名多以“房”“窑”作为所居之地的地名通名.例如,古代有“一间房”“三道窑”,当聚居的人多时就改为“营”或“村”,有的以初垦时的人的姓名作为地名用字的通名,有的以当地人们崇拜的人名为地名,以后仍沿用.在大石桥,这样的地名并不多见,例如“平二房”“东窑”“太公堡村”(传说是姜太公在那的山上垂钓,当地人民非常崇拜他,便改为太公堡村,并一直沿用至今,初名已不得而知).

(五)地名用字与地理交通

古代的交通路线与地名用字关系密切,任何与其相关的地名都会留下印记,如“驿站”“亭”“铺”“庄”“关”等地名通名.在清代,驿站的名称分的很细,各省腹地称“驿”,专为军报而设称“站”,嘉峪关外叫“塘”,西北地区称“台”.带有这些地名用字通名的地方都是军事重地.大石桥市的“西炮台”就取“台”为其通名.“西炮台”地处辽河入海口处,具有海运、捕捞、晒盐和经商的天然条件,又是海运要地,是清朝北洋水师在此组建的,因地处要冲之地,在甲午战争中曾发挥过作用.“台”沿用了古义,了解了这个地名用字的含义,人们便可以通过“台”知道“西炮台”曾经的地理交通情况.

四、规范地名用字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在变化.有一些地名用字虽与古代地名用字相同,但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已经大不相同,例如,现在的“营口市”“大石桥市”“沈阳市”等地名中作为通名的“市”大部分都是表示行政单位,已经跟古代的“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还有一些地名用字的通名虽与古代地名用字的通名有所差异,但却与其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古代作为商品集散地的集镇的通名“市”,现在大多被“大厦”“市场”等通名所代替,如大石桥市的“兴隆大厦”“三山大厦”“中心大市场”等等,都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今天,有些地名用字的通名沿用古义,有些则相反,给人们的理解造成障碍,所以对于地名用字也要进行规范.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规范地名用字对于我国的建设有重大意义,有关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做了一系列成绩卓著的工作:从1956年到1964年,全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地区和县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2000年4月,两部一委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政区名称用字读音审定工作的通知》,决定以政治性强、涉及面广、使用频率高的“政区名称”作为全国地名标准化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的试点和先导.对于规范地名用字,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将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地名规范化工作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地名规范化工作:(一)在地名用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与“形”承担着地名的交往功能,应体现其现实的使用价值;“义”蕴藏着该地理实体命名时所具备的各种自然或人文特征,应体现其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是地名的灵魂.(二)要对异体字、简化字以及生僻地名用字的规定明确的标准,使其有一个明确严格的概念来指导地名用字的标准化工作.(三)在地名标准化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对地名用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地名用字的特殊性,对其进行认真溯源,据义审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怎么写作,必须增强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从一字一音做起,规范地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