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审美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79 浏览:91967

摘 要 :明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小说和戏曲,而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对《牡丹亭》的研究,此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作过,而且取得不少优秀成果.但就笔者所看到的资料,发现很少有人对《牡丹亭》做跨学科领域的延伸性研究,本文试从审美文化学角度对《牡丹亭》作以阐释,以期洞悉其深刻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 键 词 :戏曲《牡丹亭》 汤显祖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学是一门介于审美学与文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审美文化是以主体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等就其本质而言,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实文化基础上,以艺术文化系统为核心的更高级的文化形态.①因此可以说,审美文化是以现实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基点,很显然,这个基点又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而且审美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对文化的审美性把握,戏曲则是对审美文化的最好阐释的一种文学样式.

中国戏曲经历了汉代百戏、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的雏形阶段、宋杂剧和金院本的渐进发展阶段、宋元杂剧、明清传奇趋于成熟阶段的漫长发展历程,如今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我国的戏曲起步比西方(希腊)戏剧要晚一千多年,但是在十六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了我国戏曲界,这就是伟大的戏曲作家汤显祖.

汤显祖一生共有五部剧作,分别是《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而作者自己却说,“一生四梦,得意除惟在《牡丹亭》”.《牡丹亭》这部戏剧创作于万历二十六年,这是在汤显祖弃官归乡之后,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种种不满,也寄托了他对“至情”、“真情”的审美追求.

一、《牡丹亭》写作艺术的审美文化阐释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是中国古典主义式唯美主义的代表.它是一门融说、唱、念、打为一体,而又以唱为主,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为一身的综合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名列榜首.《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自产生以来,久演不衰,在此我将结合审美文化学对其写作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一) 优美的戏曲意境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一个诗化的唯美意境,这个意境最明显地表现在[惊梦]、[幽媾]、[冥誓]等几出戏中.比如[惊梦]一出,阳春三月,春阳融融,娇羞美丽的杜丽娘生平第一次踏入了自家的后花园.后花园内春光流转,一片姹紫嫣红,到处是莺歌燕舞;亭台池阁在彩云朝霞的辉映下格外清新明丽,画船在微茫的烟波里荡漾.好一幅醉人的春景,杜丽娘沉醉其中,我们读者也跟随丽娘一起醉了.杜丽娘莲步轻移,鲜红的杜鹃开得正艳,洁白的荼靡也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然而牡丹却迟迟未开.“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自己年方二八,貌美如花,却未得良配,岂不白白蹉跎了青春.顿时游兴索然,愁情难谴.

读这出[惊梦],我们会和杜丽娘一样被美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随着她的愁绪难谴而感觉到愁情满怀.中国古典戏曲意在追求典雅、唯美的古典式意境,偏重于表现写意.它以创造意境为核心,把人和物都放在诗一般的环境中去进行塑造和渲染,让其与环境协调一致,创造出典雅、纯净的戏剧意境.中国古典戏曲重在传情写意,而不重写实,在这个诗一般的境界中,所有的人物都如梦一般的朦胧、飘渺、诗化,但又让人觉得真实可感,伸手可触.而且古典戏曲所创造的世界也是如此优美而让人沉醉于其中,随戏中人乐而乐,感戏中人忧而洒泪.古典戏曲的优美意境如同国画中的山水画一般,既显得朦胧飘渺,又真实纵深地刻画了山山水水.优美的意境是中国文人、士子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二)诗化的艺术处理手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渗透到了文人的人格与情怀之中.对他们的生活、思想、人格以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积极用世、温柔敦厚等理念,都对文人、士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大都会将作品雅致化、诗意化.

《牡丹亭》中最典型的情节诗化表现在杜柳欢会的场景,作者用极为隐喻的笔法去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实现过程,显得唯美而富有诗意,整个过程甚至充满了庄严、华妙的仪式感.在[惊梦]一场中,杜丽娘是个纯洁少女,对美好事物有着天然的追求.她的纯情在美好自然景的感召下自然而生.首先,作者把杜柳放在亦真亦幻的梦境中,花神的掩护下,整个过程用几句雅词带过,然后又由一片花瓣把他们带出梦境.这既让我们感觉到了美,又不觉得淫邪,而在[幽媾]一场中,汤显祖也同样用典雅的曲文铺排给我们构造了一个如梦如画的意境,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仍然是深庭小院,剪烛共话,小儿女子窃窃私语的浪漫情景.这正是汤显祖的对美的独特表现手法,这与别的作家完全不同.袁行霈先生说:“[惊梦]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令人感佩、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相比而言,《西厢记》、《梅》中类似的场景描写更加的直露.明代文学是俗文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戏曲本身就是俗文化的代表,但是明传奇的剧本大多出自于文人士子之手,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载体,自然而然,他们会把自己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浸透在剧本中,从而造成了剧本的雅化倾向.

(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戏曲、小说在明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小说、戏曲在人物塑造方法也渐趋成熟,从以前的类型化人物过度到具有复杂个性性格的人物,并且能使人物性格随事件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证明了古代作家的审美意识有所发展和进步.在《牡丹亭》中,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杜丽娘、柳梦梅和春香、杜宝几个人.

杜丽娘,在性格的复杂性上,既是一个标准的封建式大家闺秀,轻易不肯迈出香闺半步,严守礼节,孝敬父母、师长.但是同样,在内心深处,她又具有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心理.她可以为情而死,又能为情而生,对情的追求达到了极致.此外,杜丽娘的性格也不是从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游园之前,她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是从外貌到内心都很美的女子.游园以后,被大自然的力量唤醒了其爱美的天性,开始了对情至死不渝的追求,表现了她的一片执着的痴情.在她死后,灵魂紧紧追随柳梦梅,大胆的与之欢会,而当她重返人间,柳郎向她求婚时,她却说:“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等”.梦境中的丽娘,大胆而执着,而回到了现实中,又得要恪守礼节.在[圆驾]一场中,丽娘大胆地在皇上面前慷慨陈词,用机智、娇嗔、有理有据而又不失力量的语言,获得了皇上的赐婚,说的杜宝回心转意,认了女儿女婿,最终一大家人大团圆.这样一个过程,反映出了,杜丽娘的性格的复杂性和变化发展性.

柳梦梅也是一个血肉饱满、情深意挚的人物形象,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法的反抗.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从始至终他对杜丽娘一片痴情.柳梦梅性格的另一面是无视礼法、刚强坚毅.杜宝、陈最良的形象也真实可感,立体而生动.

我们知道,人物是小说和戏曲中的一大要素,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戏曲是否成功.汤显祖以其圆润的笔触为我描写塑造了这样一组圆形人物,这在除《西厢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之外并不多见.在前代的叙事诗、词中,由于篇幅的限制等因素,要很全面地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类型化的,或者是单一发展的,一个好人就是好人,没有瑕疵;一个坏人总是全坏,他们已经被类型化、脸谱化,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一个人.如:曹操奸诈,刘备仁义,花和尚鲁智深等等.汤显祖这个时代,市民文化空前发展,人们纷纷追求个性解放,在审美追求上人们又了更高的要求和理想,诉诸于文学就是力求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细致化,追求更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特征等等.

二、结语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如可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在汤显祖及其他明代戏曲作家为我们构造的戏曲世界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广阔而又亲切的世俗世界,这里不是楚辞中的神秘美丽水乡,这里不是汉赋中的华章丽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唐诗宋词世界,这里只是一幅幅写满悲欢离合、人间百象的平平淡淡而又丰富多彩的画卷,随便翻开一帧,你都可以闻到人间的气息,可以走进它的世界.

汤显祖沿着先辈的路,为当时的人们开创了一个新的五彩缤纷的有情世界,也为我们后代打开了一扇窥得明代文化的窗户,带着审美的、历史的、与时俱进的目光,让我们去审视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