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反思大学教师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43 浏览:119786

摘 要:温家宝同志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然而,反思当今沸沸扬扬的文化活动,鼎沸过后在社会上沉淀了多少文化精华?文化的发展必须深刻体现出文化的内涵.大学教师在文化金字塔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只有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自上而下,以教师文化的葱浓郁勃带动社会文化的繁荣,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 键 词 :文化内涵;大学教师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运动热潮后的反思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一股新的积蓄文化的力量、建设文化的热情、巩固文化的决心将风生水起、整势待发:2011年北京提出“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后产生的歌谣、座谈会、效仿效益;社会上各种文艺盛会、书画比赛、博物馆建设等等繁荣文化的方式方法屯街塞巷.然而,在沸沸扬扬的文化运动过后,“曲终人散”的失落始终困惑着我们,鼎沸过后沉淀了多少文化精华?文化运动之后我们看到、听到的是这奖那奖背后的金钱本质、“文化馆”土建项目背后的腐败之风、大片主角以及名曲名家角逐背后的美色交易、暗箱操作等等.火热的文化运动留给公众的感觉是文化在渐行渐远.终其原因,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只是流于表面建设,形形色色的文化运动只是一种表象文化,表象文化之风过后,万物重归寂静.


二、从文化的理性内涵认识表象文化

社会评论家阿诺德认为文化包括了“追求纯知识的科学热情和行善的道德热情”,是对“完美的追寻” .阿诺德所处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德国中产阶级对财富的追逐影响了社会风气,出于对德国民族尊严的维护,德国知识分子提出了以文化对抗文明的民族主义文化运动,阿诺德提出了以“完美的追求”为精神的文化概念,引起人们对物质外的知识和思想的反思.然而,笔者认为,文化的内涵还应该包括以下四点补充内容:一是民族传统思想、艺术、宗教、语言等的提炼、传承、发扬;二是对外来思想、艺术、宗教、语言等的明辨、选择、融合;三是将无形的精神财富渗透到有形的物质层面的方式、方法;四是通过各种物质符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和文明发展方向的途径、力度.

阿诺德提出的文化概念反映的是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是文化内涵的核心.“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善的热情”对光大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有迹可循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在文化领域的奇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19世纪初的德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国,三次王朝战争后,德国人正是得益于建立的稳健的民族意识,扎扎实实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科技技术不断创新.这种对追求纯知识的热情导致德国出现了大批对世界科技进步、文化艺术影响巨大的名人,如伦琴、爱因斯坦、普朗克、康德、尼采、马克思、黑格尔、叔本华、贝多芬、巴赫、歌德等.德国正是在“追求纯知识和行善的热情”引导下,才得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试想,检测如德国知识界没有高呼“打住,法国思想!打住,向法国的借鉴!打住,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今极为可能看到的结果将是一个讲法语、写法语、用法语思考的德国,德国将沦为法国的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殖民地!

本人认同的第一、二点补充内容是基于文化的发展性、历史性、包容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成为文化不可缺失的内涵.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千百年锤炼出的思想精髓已经扎根于这个民族子民身上,有形或者无形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与外来的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对抗的一面也有通融的一面,文化的发展性和包容性允许一个民族以切实自己的思维方式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之整合到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璀璨耀眼,然而在经历了一段被动挨打的近代史后,当今社会出现了“凡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嘈杂之音,于是乎洋文、洋车、洋酒、洋国籍被看成了身份的象征,更有些像方鸿渐一样拿了个克莱登大学的洋文凭的人也洋洋自得,优越感比清华北大的莘莘学子还高.然而事实上,德国人却是在以德意志民族文化为基础上再创造的文化财富.美国学者曾将日本的成功归结于儒学精神!为什么创建儒学的中国却将儒学看成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了呢?“恪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对纯知识的追求和向善的精神”不正是殊途同归吗?我们只需要在思想里留一点位置给批判的指挥棒,剔除传统文化里已经淘汰落后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突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儒学不也正是这样引导我们的吗?

本人认同的第三、四点补充内容是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过程.因为文化的社会性,把无形的文化利用物质化途径体现出来并再生产为精神的过程也必将是一种文化,虽则属于表象文化,但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的体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教育、科技技术的推广利用、语言艺术、电影艺术、广告、书法、音乐、讨论会等.当今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这是基于这一意义上的表象文化.

三、以教师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救赎

与一般的企业法人单位不同,大学不但是高深学问的代名词,而且也是地方文化的据点,文化的一切要素都与大学教育相关联:大学是传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的场所;大学是研究、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的场所;大学是追求、产生、提炼纯知识的场所;大学是倡导、教育、引领社会高尚情操的场所;文化向物质渗透的各种方式则通过大学里的各种学科分类教育可以得到更新、净化、实践;大学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将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并占据该层次、该领域的精英位置,以更近的距离和社会公众相接触,因此将成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大学的行为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大学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这五个要素中,教育者是一个特殊而关键的要素:直接面对受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育方法的实施者;是教育环境的缔造者,一言以蔽之,教育者是大学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就是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吹响的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旅的第一声号角. 就文化内涵中“对纯知识的追求”而言,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的张力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高深的学问本身就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内容之一,而文化是激发超凡创造力和蓬勃活力的源泉,是奠定高尚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动力,是抵制功利主义和低级趣味等寒流侵袭的亮剑.只有当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灼耀本质昭显于大学教师的灵魂深处,急功近利的虚荣之心才不至于在大学教师群体里泛滥膨胀,踏实本真的求学之风才会得到尊重弘扬,对权利物质的追求才会适可而止,对真知实学的载重力才会有深的认识,从而使大学教师自觉地履行传承文化、传道授业的教师职责,甘贫乐道地致力于科学的钻研,建构知识金字塔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文明,让文化得以大发展大繁荣于文明这一肥沃土壤之中.其二,当大学教师将自身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带入教学中去,学生不可能对这种求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执著无动于衷,于是对纯知识的追求热情将在整个校园里形成满园春色的无限美景,并随着学生进入到社会中去,造就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渴望学习的风尚的枝繁叶茂.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道德观念,就文化内涵中“向善的热情”一隅而言,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更有其特殊的一面.中国的人伦观念成分中,公众对道德的取向偏向于圣人所阐述的思想和所开展的教育.“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大人即品德高尚和有知识的人,圣人之言则指“大人”们所持有的思想和在教育中所表现的言行,只有加强大学教师文化建设,让教师蓄积爱国忧民、天下为公的国民意识,在社会上树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楷模的形象,社会向善之风才能得以弘扬.

各类大学里设置的各类学科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表象文化,在大学教与学的结构中,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显然对文化的物质渗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大学教师自身凝聚着“对纯科学的追求和向善的热情”,则其教学理念也必定是积极的、高雅的,若大学教师自身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纯净的自然美的向往,则其教学理念必定是消极的、低俗的.当积极的、高雅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身上得以扎根,并由学生带入社会,以精英文化的精神实质指导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则大众文化在实现其趣味化和通俗化的同时将尽可能保持文化自身的灵动性和纯净性,少一些光怪陆离的表象,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教师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当教师以文化武装后的新姿态稳稳屹立于金字塔顶端,社会将受益于教师不息进取和笃实求知的创新奉献、宽广胸怀和精髓思想的儒家道风而硕果累累,文化的魅力将自大学教师这一点辐射至学生这一线,自学生这一线辐射至社会这一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