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批判性思维的土壤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92 浏览:31883

批判性思维是“对于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维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它的目的就是要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价值性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具体的大脑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学生缺乏批判性意识和能力,就会囿于现有的知识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没有大胆的怀疑和批判性精神,或者没有批判的技巧和方法,就不可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不能对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和取舍.因此,加强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学校文化在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中的作用

1.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重要载体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过程,仅仅依靠改善传统的教学条件或增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的.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创建新型教学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非教学因素”的育人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办学思想、道德观念、传统精神、校风、学风等,都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

2.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为学校文化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是为完成学校办学理念和任务而制订的,制度是理念的载体,科学的制度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面反映.教师的选聘制度、评价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欲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首先要将那些在学术领域中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选聘到教师队伍中来.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除了同行评价外,引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让思想、知识与技能的“主体”来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促进教学工作的研究.

学生评价制度中的招生制度、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在批判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努力.制度既有约束性,也有激励性.批判性思维若成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则必然会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3.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校能够在各项教育实践中发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良好的学校文化必定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学生只有独立而且活跃的思考,才能用审慎、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反省的怀疑”“有根据的判断”,找到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健康高尚的学校文化,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二、利用学校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

思维的策略

1.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营造学生敢于批判的氛围

学校文化具有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学校的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标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路人,其本身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内涵;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由名师、大师构成的学校文化群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所谱写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共同创造的一个个佳绩,其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构成,是学校文化的光辉所在、成就所在.客体是指学校建设的楼房、校园、环境等物质的因素.学校文化的建设,使这些客体不仅具有实用性、功效性,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由校长、教师策划主导的学校文化,通过这些客体因素表现出来,然后又作用在以学生为对象的主体上,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营造出一种自由而批判的氛围,学生在其中才能坚持真理、敢于批判、追求成功.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创建于1899年,百余年来,学校重德修能,笃志于学,秉承“荟萃英杰,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以“为国家和民族而自强不息”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发展全面、特长突出、善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先后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合格人才.如今,学校坚持文化育人,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文化艺术长廊、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徜徉在一中校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方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的乐土,在这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全体学生才敢于质疑与批判,从而充分发展个性、放飞梦想.

2.在理论与实践的渗透中激发学生乐于批判的兴趣

学校文化像和煦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外显性教育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阐发其教育内涵,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激发学生乐于批判的兴趣,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因素,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因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除了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上的要求外,也应该提倡批判的教学态度,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反思,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检测设,寻求真谛.泰安一中的做法就是在每届新生入学之初就让他们参观校史展,了解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及辉煌的办学成就,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陶冶学生,浸润学生的文化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操守,激发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乐于批判的兴趣,将来才能真正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

3.在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中培养学生坚持批判的习惯

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既有其在特定发展水平和阶段上的现实性,又反映了学校发展历史的趋向性、统一性.所以,每一位校长和每一代教师、学生,都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发展就离不开继承,特别是继承其精华,而继承又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根据《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得北京大学得以囊括大典和网罗百家,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到校任教.正是这种传承性与包容性,使北京大学既荟萃了一批批大师,更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

4.在个体与全体的特色中发展学生善于批判的能力

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但又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因为学校文化是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优势,抓住了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进而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这种特长与风格,不仅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而且体现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同时它又对其他社会文化具有引领性、辐射性作用.学校文化既是面向学校全面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又要考虑时代性与学生个体性,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生动活泼、风采各异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全体师生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借鉴别人先进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之,呆板、僵化,没有个性与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不敢质疑与批判,从而导致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一定是欠缺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出大师、名家.例如,天津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校长在办学伊始提出“个人应具有固有三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他针对当时国民有五病(愚、弱、贫、散、私)的问题,为学校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五项办学原则,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对以后我国的教育影响很大.在长久的史中,培养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共和国总理,屈武、林枫等九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梅贻琦、王大中、袁复礼、吴阶平等教育家、科学家,曹禺、金焰、查良铮、周汝昌、黄宗江、许国璋等艺术家,使学校享誉海内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要形成一种“批判而充满智慧”的学校文化,在这种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究者.只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校文化的作用,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齐 欣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