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坐标系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49 浏览:9666

电影《梅兰芳》的创作,应该说是包括陈凯歌在内的一代导演回归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瑰宝的一个可喜的进步.

然而,如是文化,其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开放性.从这一点望过去,《梅兰芳》剧尚有一些不足,还有一点差距,仍嫌不够的是,这不是一部能够输出的文化产品.

而且,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梅兰芳体系,我们中国人自己在推广中已是慢了、晚了、散了多时了.

综观大国崛起的是是非非,唯有那些将商品与文化一并输出的国家,才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历史发展机遇被我们不幸错过以后,今日中华之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什么

只有从这样的历史性高度,我们才能领略世界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兴旺.也只有站在为民族振兴而发力的起点上,包括电影在内的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才算是为自己找到了坐标.

1994年,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为目标,公布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此时则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刺激经济发展,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英国政府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后马上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组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成立专门任务小组,就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的概念.要求政府“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而在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品出口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英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关键的金融及投资问题时,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出版了“Banking on a hit”手册,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逐步推动完整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英国政府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英国人像押宝一样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不遗余力的作为,一点也不亚于当年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时的兴奋.这是因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他们一点也不陌生.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振兴的作用与意义,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尝到了甜头.

1564年出生的威廉莎士比亚,长大后来到了首都伦敦.和那些因为圈地运动而乡进城务工的老乡们不同,莎氏在剧院门前看了十年马车.凭借天资,积累和艺术熏陶,后来他不仅成了名躁一时的演员、导演和编剧,而且其笔下的36部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世界一流名著.

这个绝无仅有的例子,是只有在英国才会产生的奇迹.

将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接驳,是产生这奇迹的原因.在世界文化史上,能够在16世纪的时候就单靠文艺创作摆脱贫困进而大发横财衣锦还乡的人,非莎翁莫属.

在莎士比亚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城市的兴起,带来剧场的繁荣,为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空间.从这一点上看,梅兰芳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生不逢时了.不,所有中国的文化工作者远到屈原、李、杜,汤显祖,鲁迅、徐悲鸿等,有谁赶上了好时候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创作周期非常短,创作条件不好,只是为了维持一个不景气的剧院而拼命赶写、排、演,最后竟然获得了空前的票房.


对历史和现实题材进行改造,迎合观众新时期的审美倾向,创作中强调戏剧原理和艺术规律,这是莎剧成功的关键.

从莎士比亚到蒸汽机再到莎士比亚.这是一个400多年的轮回,英国人始终紧紧抓住的,是要将文化创意做成――产业.

当中国人至今还在争论“票房”问题的时候,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名言警句例如“穷且益坚等”,“破帽遮颜等”仍然不绝于耳的时候,谁还再肯定:我们中国人经济上的落后,但文化先进

植根于农业社会主义文明之上的灿烂的传统中国文化,一定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但是,所谓国家创新,所谓民族振兴,如果没有文化创新――观念更新,思想维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文化,必须创意;没有创意就是非文化.

文化创意,必须产业化;没有效益,不能创造价值,没有投入产出比,就不是好文化.

如今,当我们在英国伦敦附近的艾汶河畔观赏莎士比亚用稿费购写的故居时,一大批不比莎翁逊色几分的中国作家浮现在脑海,只可惜最后剩下一个词:穷酸.

汉语VS中国武术:中国文化如何创意

孔子学院的兴起,应该看做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好兆头.但是,汉语能否取代英语称为通用的世界语答案是否定的.

“日不落的帝国”当年迅速国际化的原因,特别是英国殖义文化以生死时速在全世界的蔓延,一是英语的普及,二是莎士比亚作品的推广.这比炮更有力的,是文化侵略.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演出了历史的新场面.一些人用刀,另一些人用笔等”

经济振兴与文化创意,结合得越紧的地方,就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明显的时候.14~16世纪欧洲大陆上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吹响了战斗的号角.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前奏.

据统计,1990―1998年中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6倍,文化产业机构增长35%,从业人员增长46%.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水平.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文化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仅占总就业人数的0.4%左右.

文化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而凡是文化,就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的.所谓诗中画,画中诗、文、史、哲、经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创意,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于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个融合很多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看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指的不仅是上中下游的制造生产体系,更是从创作,生产,流通到消费部门的完整产业体系.

在汉城奥运会上,韩国人硬是将跆拳道推上了历史舞台.而北京奥运会却不能如愿以偿地让武术登上大雅之堂.原因很简单,因为门派、套路、战术的太复杂到没法和不好裁而只能作罢.

如果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理解,产品要适销对路,就是要简单明了,便于复制和拷贝,就像中国的饺子不能像麦当劳国际化一样,复杂的武术和汉语很难全球化.

说到创意,中国人无论是智商,情商,都不比任何人差.而说到将创意市场化卖出钱来,我们就真的是望尘莫及.

这是一个人均票房不到50美分,但一线城市的一线影院的票价却比纽约还贵的市场;这是一个本土艺人对票房基本没有影响力,很多本土艺人自我感觉却比好莱坞大牌还要大牌的市场;这是一个很多电影的投资方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和矿业,并且以提升私人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市场等,在刚刚闭幕的有众多业内重量级人物参加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易凯资本CEO王冉呈上了一份模拟的中国电影市场“招股说明书”.看似戏谑的背后,实则极为严肃地指出了中国电影业的多年积弊和畸形生态.

其实,何止是电影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家电业等成熟制造业相比,整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价值链建设都是相对落后的.数据显示,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为10:1,对欧美逆差更高达100:1.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版业连温州的民营企业都不如.中国GDP规模按购写力评价为美国的一半多,而整个中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还不及一个贝塔斯曼.在个人财富上,中国作家首富不及全球作家首富罗琳的1/500.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存、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复合”转型进程中的中国社会,“饲料首富”、“钢铁首富”、“IT首富”等竞相涌现,“房地产首富”更是独占鳌头,惟独鲜有文化创意产业人士.

自己有的,不去创意.在邯郸学步中将人家的大片拿来,做不伦不类的创意,这,不是要了创意的命吗

商品VS文化:中国文化怎样输出

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那就是在21世纪新经济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第五产业并是今后人类社会最后一次产业革命.

有学者也指出,经济发展到最后,需要思考两个东西:文化财和知识财.如何运用文化财跟知识财,去创造出更大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思考逻辑和一个商业模式.

先说思考逻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说到底是国力增强的结果.倒退30年来开,会是什么样而谈到这届奥运会最成功的地方,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点是什么呢

文化输出,是本届奥运会,不,是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通路.先是说中国有文化,二是说这文化不朽,三是说这文化能救未来的世界,最后是说文化输出是成本最低但回报巨大的21世纪新型国家战略.

51枚金牌,高居奖牌榜之首,体育大国的风范昭然于世界.但聪明的中国人一没有欣喜若狂,二没有特别炫耀.韬光养晦的教诲言犹在耳,因为本届奥运会的目的已经达到――向21世纪的新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51块金牌分布均匀,全面开花.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写照,也是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诉求.而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同样杰出的表现,在近乎悲壮的赛事里昂扬的是全人类自强不息的意志.

再说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是行政模式,不是政治模式,不是一般的行为模式,而是制造商品的行为模式.

商品,这个概念是中国人进行创意时最容易模糊的.因为我们对它太陌生的缘故.

作品→商品→产品→产业,这个公式对于在农耕文明中侵淫太久的我们来说,不仅不会做,甚至没法想,不能想.

怎样将中国独具一格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给当今的世界怎样让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上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故事制造!

什么是故事可口可乐有个配错药水的故事,星巴克是将一本小说的故事借用;奔驰汽车的三叉星徽寄寓了一位少女的期望,那希望的素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等等如出一辙;而关于伊拉克战争,关于巴菲特、关于微软帝国关于未来星球大战等等,西方人讲(编)故事的能力,就像他们在珍妮纺车,牛顿力学和麦克斯威小妖上创意非凡、毫无顾忌一样地自由奔放.

什么是故事制造在制造蒸汽机,吉列刀片、宝洁洗发水和《大力水手》,好莱坞,华尔街和夏奈尔的同时,制造出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工业制造,IT制造和文化产品制造上讲好每一个故事,讲出一连串的故事,和着产品,掺着品牌,挟着市场,裹着顾客等硬件中的软驱,主板上的嵌入,因为它具有能够将人们对故事即精神文化产品的津津乐道和不胫而走的特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们又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它真正的路在哪里

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国度,眼下最缺乏的,却是制造故事的能力.

5000年文明的大国,只是近代落伍了.其原因中有一条,那就是我们中国人讲故事的时候,太注重“古事”而忽略“事故”,太强调“做人”而忽略“做事”,太强化“古人”而忽略“今人”,其结果是导致了一个世界上拥有最多故事和最美故事的地方,却是事故频仍.

最近,有学者将贾宝玉与孙悟空考证为是同一个人.这种带有中国人“线性”思维逻辑的推论无论多么高明和多么的伟大.充其量还是在一个平面上做思考,而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把所有的信息都立体地全方位地和横纵向结合地进行野兽派猜想和结构主义批评.

为什么我们讲不出故事了王麻子剪刀、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鸭和景德镇瓷器等基本上是集体性失语;中海油兼并,联想扩张,海尔案例等总是不能好戏连连分外好看;相反,关于百度、华为裁员,关于华为过劳死和跳楼案等这些负面新闻带来的杀伤力却足以令人不寒而栗――我们不再浪漫,不再乐观,不再幻想,不再美丽,变得实际,变得贪恋,变得愚昧,被人打了七寸,就不能双向思考,就不能立体思维,就不能把理想与现实――在同一时空上加以潇洒地而不是呆板地、充分地而不是仓促地,自由地而不是役使地、快乐地而不是沉重地――结合起来.

于是,我们在追赶中忘记了我们的优势;我们把优势错当成劣势;我们对劣势缺乏辩证分析;我们把辩证分析变成了形而上学.当洋教条、洋货,洋奴们将洋故事们讲得更加娓娓动听和蔚为大观之际,正是中国制造十面埋伏和中国创造四面楚歌的时候.

一个缺乏了幽默感,风趣程度、创作力即讲故事能力的民族,她将要面临的危险,绝不是故事本身那么的简单.向来强调以柔克刚的、主张棉里藏针的,擅长巧夺天工的和善于妙趣横生的世界级“故事大王”,怎么就在奥运会来了的时候,在中国制造横扫全球的时候、在中国股市上映历史传奇的时候,在中国崛起进入最关键的时候,竟然要被猪肉涨价,台海危机,男足落败和拉萨等搞得找不着北,竟然缺失了我们曾经引为自豪的故事制造能力

文化,如果不能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前提,它的属性,怎样点击而文化,当它被金钱和物欲抽去了灵魂,它的CPU,怎样激活

故事,有六个要素.而人,则是主干.思想的解放,思维的革新,创意的进发和灵感的闪现,离不开人和要“人”来干的“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悲欢离合,构思与立意的工整,布局与谋篇的巧妙,就像唐诗宋词那样的辉煌,就像四大名著的灿烂,就像鲁迅的投抢――中国故事,刚刚开场中国传奇,正在上演!(转自《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