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沙头角婚俗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88 浏览:18147

沙头角有一条小街叫中英街 “一街两制”闻名于世,在那条小街上有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基础,除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渔灯舞、麒麟舞、客家山歌、九簋菜之外,人们经常会见到一队穿着色彩缤纷服装的中年妇女,在鼓点的伴奏下喊着号子,排成龙船的形状,在一片喝采声中,手摇船桨,模仿着划船样子的迎亲队伍,从沙头角番界划往沙头角唐界.这就是颇具岭南特色的沙头角婚嫁方式――“水上迎亲”.

居住在沙头角番界大鹏湾的家人大多是清康熙年间从惠阳、汕头、淡水、平海等地迁徙而来.渔村有两大姓氏,即李姓与苏姓,讲学佬话,亦有讲白话,不事耕种,全靠打鱼为生.而沙头角镇唐界沙栏吓村开基祖则是在清康熙年间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迁来,属客家籍人士.女人从事开垦耕种,男人出海捕鱼.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据居民李宝、李良才、苏九妹、苏五妹等人介绍,早在六百多年前,沙头角大鹏湾上的渔民生活困苦,为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都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二百多年前,沙头角家人和沙头角客家人都不通婚.家人长期在海上飘泊,以船为家,婚嫁都在海上举行.子女到了婚嫁的年龄经人介绍,男方就会给女方送订金,礼物等.女方要向男方出示生辰八字,认为生辰八字合适即可筹办婚事.取亲前,男方要向女方过礼,礼品有猪肉、鸡、糖果饼干、红枣、甘榄,表示早生贵仔,夫妻结合,生活甜美.男家迎亲前要把自家的渔船打扮一新,并行一些吉祥礼俗,请来好命婆整理床铺,讲一些吉利的话.迎亲当天,新郎头戴毡帽,鬓插银珠花,身穿长衫,腰扎红腰带,胸戴大红花.新娘则穿上红袍,鬓插红花,脚穿花鞋.按择好的时辰,男家接亲船载着新郎,带着礼物,船队敲着赛龙舟的鼓点,由二十多人有节奏地由男家把船划到女方船边,女方船周围停泊有数条陪嫁船.此刻男家船鞭炮齐鸣,敲锣打鼓,两船队相接,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踏上新娘的船,经过一番仪式,新郎牵着新娘的手接上迎亲船,带上嫁妆,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伴打着栓有红飘带的黑色洋伞,并排站在船头,男家船队又敲着赛龙舟的鼓点,有节奏地把新娘接回去.然后在并排着的几条船上摆酒宴请亲戚朋友.新郎新娘在船上面对大海,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新房.婚礼结束.这就是沙头角家人最早的婚嫁形式――“水上迎亲”.

据李良才说;1843年夏,沙头角沿海一带遭到一场特大的龙卷风袭击,摧毁了广大渔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渔民损失惨重,渔船都给大风雨刮破,渔民们只好把破船推上岸,做了个简易的木屋,在岸上安了家.为保平安,信奉妈祖的沙头角家人并于清光绪年间在盐寮吓村筹建了天后宫.从此,沙头角家渔民在迎亲时,为图吉利就将昔日划船迎亲的婚嫁习俗形式搬到陆地.演变为:新郎手撑着挂红飘带的黑色伞与新娘并排站在摆成渔船形状的“船”头,由渔村20多位中年妇女,穿着特具家人特色的色彩缤纷的衣裳,和头饰,手拿带装饰的小竹枝代船桨,由年龄较大的大婶,身挂大鼓,模仿划龙舟的鼓点一小步、一小步由男家往女家划去.这也叫“划旱船”.

沙头角“家人迎亲” 婚俗虽然与其他地区家人婚俗大同小异.但沙头角的“家人迎亲”因地域比较特殊,原始资料保存的比较好,仪式及情节更朴实,更真实.2008年奥运会期间应香港北区邀请,沙头角沙港妇女组队参加香港北区庆奥运大游行,表演了“家人迎亲”( 划旱船)全过程,精彩的表演,和原汁原味的渔家服饰、头饰吸引了众多的香港人驻足观赏.


改革开放后,沙头角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渔民也不再靠打鱼为主要营生,多数都在做些小生意或在香港工作,生活非常富足,昔日的小木屋也成为了历史,很多人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搬进了番界新楼街新建的渔民新村.但家渔民 “水上迎亲”的婚嫁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道具也越来越讲究,划旱船用的桨再也不用竹枝而用考究的木板做成,涂上红黄绿三种颜色,并带装饰,非常美观.

而沙头角唐界沙栏吓村居民都是客家人.他们的迎亲习俗与家渔民完全不同.沙头角旧时婚俗,一般要经历五个环节,一是过大礼.当吉日佳期选定之后,在娶亲前一天,男家就要到女方家去过礼,所谓过礼,即男家送礼物给女家第二天办喜事摆酒用的礼品,一般有:猪肉20斤、鸡8只、米8斗、鱼10斤、煎豆腐两箩、鸡蛋100只、酒二坛.礼品必须为双数,取其成双成对之意.二是迎新娘.娶新娘当天,男家打着铜锣,抬着花轿,舞着麒麟一路敲锣打鼓,直至把新娘接回.三是过门.当轿子抬到男家后,男家大放鞭炮相迎,并派出同族有子有女认为比较“好命”的两位妇女,牵新娘进入男家大门.四是新娘到男家后,新郎亦不能与新娘即时见面,要等到新娘拜完“米斗”后,新郎、新娘才可第一次见面.“斗米”, 即是当地人叫“交亲”.迎娶当天在新郎家大厅摆上八仙桌,铺上红布,上面放着盛满米的“米斗”,斗上也贴上红纸,米斗中点亮2支龙凤烛.新娘入门后,向长辈奉茶,对着米斗叩拜.交亲礼毕,新郎即可进房与新娘见面(此习俗意为新娘到男家后,丰衣足食之意).五是交子.新娘过门当天,新郎带着新娘担着三牲(猎肉、鸡、鱼)、酒等礼物拜祠堂、祭奉祖宗.

迎亲当天,客家人是以舞麒麟取亲的,一头麒麟由两人负责、一头、一尾,非常生动,队伍中还有6―7人抬着大鼓大锣和一些客家人特有的打击乐乐器,行进中燃放着爆竹,亲友们带着礼物、嫁妆,抬着花轿热热闹闹地把新娘娶回去.

进入九十年代,沙头角的家人和客家人的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如同一家人一样,在沙头角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共同做生意,一起饮早茶,家人也入乡随俗讲客家话和白话.过去歧视渔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镇上的客家人也同家人通婚,在长期共同生活当中,互相尊重.如果客家人取家女,那么,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和家人的婚嫁习俗就会溶为一体.因此,在中英街上,就会出现“划旱船”和“舞麒麟”两种形式并存的生动活泼的又一种迎亲婚俗形式.

多年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民俗的挖掘保护工作,采取了一些的措施,“家婚俗”获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民间民俗的挖掘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英街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时代节奏变化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婚嫁形式,“划旱船”这种迎亲习俗不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沙头角“水上迎亲”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事实上,“水上迎亲”和沙头角“渔灯舞”一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涵盖着当地人民群众丰富的想像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同样有助于了解沙头角地区民俗源流和进一步研究的历史价值.艺术形式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它作为优秀民俗文化加以弘扬、引导与发展.将“水上迎亲”列为民俗文化建设项目之一,拨出一定的专款,聘请热心的专业人士,成立专门机构小组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和保护的并注意保存有关的图片、文字和声像资料以及道具实物等资料.在为保留其独特的服饰和原生态的表演风格上作出努力,使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陈观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