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爹文化”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6 浏览:8830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按照中国这种传统的观念,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第一责任人.“爹”一直在起着高标准的表率与约束的作用,这也是传统“爹文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李天一案件的不断发酵,“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再一次成为了舆论主流.

“爹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爹”是一种权威,不容忤逆,更不可更改.从父子到君臣,“爹文化”甚至超越了家庭的框架,成为政治构架的基础.而如今,“爹”在中国家庭教育位置上的缺失或者部分缺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而教育的方法最普遍的就是言传身教,家长才是塑造孩子灵魂的真正工程师.

家庭教育是中华文明得以赓续繁衍的关键!由此也就在数千年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家庭文化传统,表现为作为文明常态现象的“耕读传家”的世系、“富而好礼”的名门等.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的底气和厚度,大多都保藏在这些传统的世家中.出身于这样的家族,当然更会讲究“穿衣吃饭”,不过这种“家学渊源”的教养,却更表现在对高雅文化的传承中,对人格教育的重视上.反之亦然,一旦荡平了这样的世家望族,自然会使社会更加平均化;然而在这种平均化的过程中,全社会最精致深厚的文化阶层,也会令人惋惜地化为乌有,使整个文明都趋于“粗鄙化”.


可以说,整个社会肌体的萎靡,实则是从家庭细胞开始衰弱的.

现代社会,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瓦解,以及“家为本”向“人为本”的转变,“爹文化”逐渐被淡化,但家庭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一种原始的父亲对子女的庇佑与爱护.很多父亲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从而造成了子女人格上的缺失.本来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如今却更多地成了依靠对象.“拼爹”、“坑爹”是子女过于依靠父辈的表现,是由传统“爹文化”的淡化并扭曲所引起的.

即为爹,那就要履行当爹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即便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家庭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孩子的优秀品质;即便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孩子的伟大人格.

中国文化中的“爹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封建社会,它象征着制度与权威,并将家庭教育笼罩其中.现如今,我们不必守着父权家长制的腐朽,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打造现代人的“爹文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