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的怀旧性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07 浏览:103574

摘 要 :上海是一座有争议的城市,同时上海文化也是纷繁复杂的.王安忆的《长恨歌》便是一部描写上海文化的成功力作.该作品以绚丽细腻的笔法、跌宕起伏的情节、独特的视角等而备受赞誉,它通过王琦瑶和老克腊的怀旧情结来体现上海文化的怀旧性,而上海文化的内在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关键字:《长恨歌》;怀旧性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时时写到旧上海的“氛围”、“气息”,这种氛围和气息所囊括的千姿百态的上海是引人怀恋的.小说主要通过上海小姐王琦瑶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新时代上海年轻人老克腊的怀旧情结来突出人们对旧上海的怀旧之情.王琦瑶代表的是四十年代旧上海的时尚文化的生活方式.30年代的上海,由于外国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侵入,在上海开辟了“租界”,使上海进入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引起了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同时,殖民历程也使得上海较早地与国际接轨,出现了“十里洋场”的崭新生活.作为一个小市民阶层,王琦瑶不同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帝国主义有着本能反抗情绪的贫民阶层,因此,她对时尚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能的向往.机遇来临,一夜之间王琦瑶达到了她荣耀的颠峰,成为了上海时尚的主流,从平安里搬进了“爱丽丝公寓”,也就是说她从一个生活在弄堂里的小市民变成了“十里洋场”的主人,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世事难料,王琦瑶因李主任的毙命最终远离了这种生活.她在避乱暂住邬桥乡下时,仍念念不忘曾经的繁华和辉煌,“上海的双妹牌花露水,老刀牌,上海的申曲等这些零碎物件便都成了撩拨”. “王琦瑶的心,哪还经得起撩拨啊!她如今走到哪里都听见了上海的呼唤和回应.她这一颗上海的心,其实是有仇有怨,受了伤的.因此,这撩拨也是揭创口,刀绞一般地痛.可是那仇和怨是有光有色,痛是甘愿受的,震动和惊吓过去,如今回想,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她已经感受到了上海的气息,桅子花传播的是上海夹竹桃的气味,水鸟飞舞也是上海楼顶鸽群的身姿,分明是要她回家的意思”.[1]对繁华上海的回忆虽然是“揭创口,刀绞一般的痛,但那仇和怨是有光有色,痛是甘愿受的”这表明,上海的辉煌之光已深深侵入王琦瑶的肌理骨髓,而上海那种魔幻般的感觉只有王琦瑶能体会得到.正是流连于这种气息,王琦瑶又回到了上海,并且一呆就是三十年.


二十世纪80年代逐渐复光的上海再一次与国际接轨,这个国际大都市再一次以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它的活力.然而在这时人们异常怀念起当年殖民地化的旧上海的繁华.《长恨歌》中的老克腊就是这个时代怀旧的典型代表.他怀恋旧上海,并不是他曾经经历过这种生活,也不是他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他只是根据别人的回忆而移植了旧上海时尚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想象,所以在他的眼里,“看什么都是老的好”.老克腊是王安忆笔下一个从怀旧时尚中醒过来的年轻人.当他被怀旧热潮冲昏头时,他便用一种恍惚朦胧的眼光欣赏着王琦瑶,“他想,上海小姐已经是近四十年的事情了,再看王琦瑶,眼前便有些发虚,焦点没对准似的,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年多年前的那个影,那影又一点一点清晰,有了些细节.但这些细节,终不那么真实,浮在面上的,他们刺痛了老克腊的心”.[1]这时的老克腊已经入戏了,进入了自己编导的30年代的旧上海的戏中,他不仅忘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把王琦瑶拉入了戏中,连李主任当年送给王琦瑶的那只有些年头的西班牙带锁雕花木盒也成了象征物品.王琦瑶是可触摸的回忆,而老克腊却是没有理由的“憧憬”.可是当这场戏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时,两个人身体的接触终于让老克腊清醒了过来,慢慢地回到了现实.甚至当他吃了闭门羹时,他的心情反而很好,“他对自己说,这可不怪我!”这时的他,心已经回到了现实,但还有一点情分留在了王琦瑶那儿,但当王琦瑶拿出那个木雕盒子想要挽留住他时,他彻底清醒了,并且把仅留的那一点情分也收了回来.老克腊这个怀旧分子从出场狂热到惊醒后回归现实的过程,其实就是上海怀旧先锋解构上海怀旧热潮的过程.正如作者所说:“上海过去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城市,它没有贵族,有的是资本家、贫民、流氓,其前身就是农民.现在年轻人热衷于去酒吧、咖啡馆、茶坊寻访旧上海的痕迹,其实他们寻找的是旧上海的时尚”.[2]旧上海的时尚虽然是当年最显耀的方面,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旧上海,现在的怀旧时尚其实只是对这座城市浮华外表的一种向往.

上海文化有它特有的风情和韵味,即使人物跨进了新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方式仍是一如既往的.作者所要刻画的就是上海文化铸就的上海人深层文化心理品格,从而达到对上海文化精神的深层理解的创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