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25 浏览:14037

摘 要 :和服为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由来历史悠久,其源流最初应追溯到中国三国时期的吴国,和服早期也被称为吴服.中国将纺织、制衣等技术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的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自己的民族风格,从内在看和服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和服仅是一例.

关 键 词 :和服;吴服;日本;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

一、和服的介绍

和服,是日本的一种民族的服饰,由来已久.明治时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装,在近代日本的称呼中还有“洋服”一词,用来与和服相区别,指的是从西方传入的衣服.后来和服一词的含义逐渐单一化,一般用来特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性服装.

和服可以说是一种正直形状的服装,就是用直线来创造和服的美感,从人的视觉上来看,有一种四四方方的感觉.和服基本上没有曲线式的剪裁,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果把和服成衣拆开展平,可以看到的是,用来制作和服的面料形状此时仍旧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所以,和服在穿着后,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是却有一种端庄的美感,这也符合日本民族的气质,庄重、安稳而宁静.

和服在日本也会被称作“吴服①”,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以前会经常听到这种称呼,固定使用和服的称谓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与西洋文化接触中兴起的概念.对于日本称谓“吴服”可以说是用中国传入日本的纺织技术制成的纺织品.在日本有专门经营吴服的店铺,叫做“吴服屋”,实际里面也有卖和服的成衣和其他各种的布料.日本人以前把写卖布料的店称为“吴服屋”,当时是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

二、和服的中国源流

吴服这个叫法源于中国三国时期,《松窗梦语》载:“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时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时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吴服,就是三国时期吴国之地制造的衣服,时间约公元三世纪左右,其地处今江苏、安徽一带.由于海上交通的需要,加之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吴造船业相对较发达,经常被派遣出海.当时通过海路到达不少国家进行交流,和日本(当时也叫倭奴国)也有或多或少的沟通交往.从《日本书纪》(成书于720年)的记载来看,吴国于日本的正式交流始于日本应神天皇时期(270-312).“《古事记》中有载:“若有贤人,亦上贡.”于是受命进贡者的人的名为和迩吉师,即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付是人上贡.此和迩吉师为文首等的祖先.又长于手艺的人,有韩锻名卓素,吴服名西素者二人,亦同时贡上.又秦造的祖先,汗直的祖先,及知酿酒的人名仁番,又名须须许理等人,亦均渡来.就是说当时的百济国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论语、千字文、锻造工和两个从中国的吴国来的缝织女.”《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中记载:“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日本书纪应神纪》载:“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过,欲达于吴.”与这件事情相似的记录还有《日本国志》中说到的:“应神帝之初,得《论语》《千文》于百济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复遣阿知使主、都贺使主于吴,二人,汉孝灵皇帝之后也,魏受禅后,辟乱至倭.考庚午即西晋永嘉四年,其日吴者,意当时就吴地求之也.此事载日本《应神本纪》,求织缝女.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及得工女还.”在这里引用的资料共同提及到了一件事,就是说在应神天皇三十七年(公元306年),他遣派阿知使主、都加使主到中国的吴地,令其找寻缝织的工女.阿知使主等先到达高丽,准备从高丽到中国.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走,这时候就闻到了高丽的国王,通过当时高丽国王副久礼波、久礼志两人给他们指明方向,才到达吴地.后来从吴国带回四个织女,她们的名字应该是兄媛、弟媛、吴织和汉织.


在上段中提到了几个人,都是在早期中日交流中做过贡献的人.比如“和迩吉师”这个人,实际上这个人就是百济国的王仁.和迩吉师是日本史书中对王仁的称呼,也有说是住当时居住在朝鲜乐浪郡的汉人.博学多才,曾经携带《论语》等书赴日,为中国典籍和汉字传入日本之始.另外一个被多次提到的人就是“阿知使主”,此人原本是汉人,原名刘阿知,东汉末汉献帝的玄孙,属于刘氏宗系.他早期开拓了倭奴国(日本),后演变成的日本姓氏有原田、高桥、大藏等.刘阿知虽说是开拓到日本,但初衷是为了避祸.当时乃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与家人商议对策后决定前往日本.大约于应神天皇二十九年来到日本.后被日本赐号东汉使主,所以称阿知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后又被天皇赐姓“汉直”享有大片食邑,后来其族人在日本枝叶茂盛,现在再日本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以上可以了解到,和服以及日本的纺织技术,都是同中国有着很大渊源的,约有一千八百年左右的悠久历史.中国的纺织工在自有基础上后来又逐渐融入了日本民族的特有情节使得和服得以产生(有说日本人把制作的服装叫做吴服,后因音近转为“和服”),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日本民谣中有名曰《吴服》的曲子,大概意思也是说当时有位大臣在参拜天皇的路中,经过一个叫“吴服之乡”的地方,他看见有两个姑娘在树下织布,一个在引线,一个在纺织.他于是上前答话,两位织女跟他说,她们是专门为应神天皇制衣的吴织和汉织两姐妹.当初随日本的使者一起从中国吴地来到日本.黎明到来太阳升起的时候,吴织化身为天女,此刻她唱吟着《君之代》(日本国歌),翩翩起舞,并将织好的绫锦奉上.《吴服》歌谣通过史料为素材经过人民的加工而成.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和服的影响

到达公元八世纪时,中国唐朝与日本交流甚多,其服装也传入日本,被称为“唐衣”,当时日本处于奈良时代(710-794).唐衣也算是一种礼服,多为贵族所穿,而吴服则为普通大众所穿着.而到了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唐衣在宫中更加是行,不仅仅在衣服穿着上,其他很多方面也都是以唐为贵,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国风的盛行,和服则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它独有的特点与精美,衣服色彩相对于奈良时代也更加多样化.另外,遣唐使也将唐代文化中的艺术、律令等制度带到了日本,“衣服令”就是日本模仿唐定的穿衣着装的制度,是在穿衣中体现出日本的等级制度.日本在以前就曾经制定过宫中的衣服用色,其中橘、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所用,其他人员不可随意穿着.深红色和深紫色这两色,只可以皇室的人才有资格使用,这些规章制度一致沿用到1945年.而中国唐太宗时期定百官朝服用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色为紫.四品、五品服色为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从中可以看出两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在平安时期还流行日本宫中女性所穿着的“十二单”,是日本女性传统服饰中最正式的一种,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类似一种轻纱的衣物.这种穿着方式和衣服的搭配已经脱离了早期简单朴素的样式而向多样化转变,由此可见此时期日本服装处于发展上升的阶段.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使得中国衣服的设计观从综合的、整体的和联系自然地观点去进行服装的设计.日本和服设计理念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如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依次是(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这六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细分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虽然只是官帽颜色的区分,但这种着装的分类的确与中国传统儒家观念甚近.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于服装设计从大处着眼,并讲求与自然相融合,根据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和服的穿搭也四季不同,各有其特点.除此之外,日本民族在和服设计上也以追求纤丽作为其美的目标,对于色彩也有精巧的运用,小的地方则非常精益求精.在整体上端庄,简洁,小处又不乏其精美,华丽和面面俱到,这正符合了日本人的气质和内涵.和服的色彩与感觉又和周围环境融合划一,惟妙惟肖.天时为季节气候条件,还有地理环境条件,以及材料特性和制作工艺,都在和服设计中得以体现.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在上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对服装又融入了相当多得自主理念和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对外界事物的把握和理解,更体现了自我的原生态的审美意趣.

中国将传统纺织技术和服装东传入日本,那些纺织工匠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在日本民族影响深远,对此日本人民身怀敬意,并且专门建造了吴服神社以示纪念.其中京都大酒神社祭祀着吴织女和汉织女,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吴织神,汉织神;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另有日本西宫市喜多向稻荷神社祭祀有汉织女和吴织女的织姬大明神.385年9月18日,被奉为“吴服大神”的吴织去世,享年139岁.遗体被安放在伊居太神社的梅室里,遗物三面神镜于同神社的姬室里.翌年,仁德天皇赐旨建造神祠就是吴服神社,吴服神社的本社在大阪府池田市室町,祭神为“吴织媛”和“仁德天皇”.大神曾经用于染色的“染殿井”和晒丝线的松树“衣悬松”至今还在.据说大神曾降下神谕说:“我身为衣神,有责任让人们不受寒暑之苦、遵循养蚕、纺织、裁缝之道.同时,也保航海无难.”因此,历代天皇都予以崇高的敬意,对吴服神社优待有佳,数次整修重建.

当今日本有家卖和服的店面叫做“越后屋”和服店,颇有名气,而且可以将其追溯到江户时代.据说当时在日本有一家很名的望族被称为“越后屋”,他们以染布为业,家资丰厚.实际则是日本现在“三井集团”的前身,具体细节暂不考究,仅是“越后屋”这一有关于和服以及布料店的名称则可让我们寻味出中国元素在日本和服文化中的地位.

四、结语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国当属亚洲文化、文明中心地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深远,日本当属一例.从和服文化中可以看出其中所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即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和服的发展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漫长过程中,日本人逐渐将其发展为自己民族的一种文化,服装样式上也有了很多改变.如在江户时期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现代,而男子则流行“羽织②”(是一种披挂型外套),结带也开始流行.一般来说在江户时期和服的基本样式就已经定型,此后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总的来说,和服的很多重要理念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吴服的影响,这种因素已经顺其自然的被日本人接受和保留并发展成自身的一种习惯.时至今日,日本人中仍有人称和服为吴服,街头也可见到一些吴服店.可以说,吴服是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不过从中我们自然可以领会到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影响.

注释:

①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之地制造的衣服,约公元3世纪左右,今江苏安徽一带.

②日本服装中一种披挂型的外套,可以用来防寒也可用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