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70 浏览:67791

摘 要:近年来世人一直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的威胁,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对生态灾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主要从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适应、偏离以及生态灾变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

关 键 词 :文化;生态系统;偏离;生态适应;生态灾变

近年来,世人一直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的威胁,地球和人类社会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消除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灾变,如何缓解地球所面对的生态危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通常认为,生态危机起源于包括诸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在内的现代工业和基督教关于创造的教义引发的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以及要从环境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灾变的根源.[1]

所谓生态灾变仅仅意味着从一种已有的生态系统改变成为已有的另一种生态系统.生态灾变的酿成主要是相关民族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无意中在利用的过程中冲击了相关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经长期积累后而酿成的苦果.生态灾变其实是文化运行失范造成的危机和灾变.生态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坚持认为生态灾变的酿成决不仅仅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人与自然两个因素皆备的.他们认为分析生态灾变的原因时应该考虑的是是否是人们错误地特别是强行引入与所处生态系统不适应的资源利用方式而酿成生态灾变.生态人类学家认为本来客观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便是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条件十分恶劣的生态环境系统,在现有的生息于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与这样恶劣的环境相适应的资源的利用方法,并且经过长期的世代积累经验后确保这个生境内的人类社会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延续.生态人类学者认为生态灾变成因的讨论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找出相关民族的文化是否适应于所处生境.

一、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为了生存、发展、延续的需要构造出文化这一信息体系.文化被理解为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是为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文化被公认为是人为的信息系统而不同于生命信息.作为信息系统而言的文化是靠大脑来进行记忆的,人的大脑总揽了信息制造、信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解读和信息反馈等的功能.[2]这样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文化本身的逻辑关系,文化本身在这种复杂性的过程中是有选择的,可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延续.可以说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可以节制物质与能量的运行,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延续.

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不言而喻,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两个系统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但是因为人的能动性,人对这两方面都有需要.人类社会的寄生性决定了人类脱离不了自然生态系统.由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以支配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文化信息系统自然就与生态信息系统保持一定的关系,只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兼容,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稳态延续.这也就是说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一种依附、寄生关系.文化是有生命的也需要从生态系统那里得到物质与能量.任何自为体系都是对称存在的,但是其与外界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存在的,也就是说,自为体系对外界环境要做出非对称反馈.文化也是一种自为体系,所以文化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方式不是全盘的吸收,而是将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式各样的物质和能量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转化为自己利用的形式.文化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之间就是这样的有选择的利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有选择的.文化不是屈服于所依附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有选择的加工和利用.也就是说文化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双重性的制约和模塑的.文化在运行时既要适应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必须适应于生态环境.由于文化也是有生命的,文化也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为了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单元保持共生关系,文化必须保持期生物性的一方面.也就是说,千差万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了生态系统和文化信息体系的稳态延续.也就是说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千差万别,相应的人类社会建构起来的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保证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生态系统能够稳态延续.地球生态系统千差万别,再者千差万别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民族占据的是有差别的,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息过程中建构起与所处生态系统相互适应的自己民族的文化.自然生态系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通过有着统一结构的信息系统、依靠自己的生物世界的制衡格局维持着自身的稳态延续,处于这个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生,不同的生物物种都在适应着自己的生存环境.相互之间达成一种生物的制衡格局,这种生物制衡涉及的物质与能量运行的规模很大,可以说是遍及全球;这种生物制衡中物质与能量运行方式是内聚式的,将无机物质与能量转换为生命物质与能量;这个制衡格局中的每一个层次的子系统都在为整个系统的稳态延续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来确保真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和有序的发展.


二、适应、偏离、生态灾变

由于人类是以社会性与生物性两种方式并存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必然具有这样的双重性.文化也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组合体,文化在进行借鉴时它既要怎么写作于人类建构的社会性,又要怎么写作于人类社会寄生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生态背景,这样的文化借鉴是包括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但是由于文化适应借鉴的结果不服从人类的意识,所以在进行文化的借鉴时出现人类不想要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在文化作用下出现生态灾变也不足为怪.人类社会总是在借鉴自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和利用方式.在强大的社会背景的推动下,一些文化因子认为好的种群得到飞快的增长,人们认为讨厌的动植物种群则被抑制了其生长繁衍的速度甚至是可能.然而,由于生态系统本身总是处于生物制衡这样的格局之中.一但这样的制衡格局被打破,生态系统都必然要求进行重构,实现再次的生态系统的制衡格局.然而这样的生态系统的重构就会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改性,这也就是说文化的借鉴、文化的移植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后果.然而这一系列的后果既可能对人类是有利的,也可能对人类是有害的.对于那些有利的后果,人类社会可以尽情的享受,然而对于那些负作用,人类社会还需要凭借文化来进行消除,还原适应原来生态系统的生计方式.这也正如生态人类学家所倡导的观点生态灾变的发生是人们在文化的作用下无意识的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误用,是文化的借鉴没有适应于原来的生态系统.没有立足于相对主义的立场,在文化借鉴、移植的作用下与自然生态系统拉开了距离.人们这样的文化借鉴和移植只是站在了怎么写作于人类社会,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从短时间来看,文化的借鉴、移植是很有用处的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但是站在大尺度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短时间的文化借鉴和移植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不断地在给自然生态系统制造混乱产生一些类的负作用.然而这样的混乱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最终成为阻碍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生态灾变.人类对文化借鉴和移植的这样的负作用的忽视,往往是人类社会出现生态灾变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在文化的引进、移植时忽视了生境内的传统的生计方式,扰乱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延续,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性酿成文化与生态系统不能耦合运行的灾变.

三、小结

人们在进行文化引进、移植的时候的愿望是良好的,总是希望自己的选择能够达到社会性适应和自然性适应相互耦合的状态.然而人们在进行选择、借鉴和移植时却在无意识地损害到了被移植进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这也就是文化借鉴和移植的不当造成的生态危机的隐患.人类文化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是表现为文化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文化的内核.[3]各个民族正是靠这个文化内核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生命物质和生物能以及信息的交流,为本民族成员提供生活来源,而文化的次级特质则要怎么写作于文化内核的需要.持有文化的人类,正是依靠文化来超越纯粹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依靠文化的指导、借鉴和移植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文化的借鉴和移植往往超越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又是必须要有生态系统来做依托的,虽然超越于但又不能离开.也就是说文化也是社会性需要和生物性需要的共生体.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文化移植时的社会性的需要忽略了文化移植的生物性的需要这才导致了生态灾变的隐患,只是当时人们的短期需要得到了满足,一时只需得到了满足,却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文化属性是否适合于这样的生态系统,而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出现了危急人们生存、发展、延续的后果时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91;3]罗康隆,生态人类学的“文化”视野,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金标(1988―),男,山东无棣人,哲学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