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文化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39 浏览:142019

摘 要 中国经千百年来的积累,已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名山,但却有着地域差异性,时代差异性,多元差异性及自然人文 为一体,“天-地-人”协调和谐等特点.

关 键 词中国 名山 文化 特点

中国多山,而且多名山,多积淀有深厚的名山文化.归纳中国名山文化的特点,既有地域特征,还有多元多幕性等特点,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域差异性

我国的名山广布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受各色各样地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必然表现出其区域文化的固有特征;同时,它在区域中所占有的空间相对狭小,所表现出的文化具有其特有人地(山)关系、名山意识.人类名山活动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如我国五岳名山中泰山,地处齐鲁之地、孔孟之乡,素有“礼仪之邦、文化圣地”之称的山东省,其名山文化便自然表现出齐文化的“尚功”意识和鲁文化的“尚思”意识,在其景观上表现出自然、人文兼胜,而人文景观更为突出的特点.同时,泰山地处古代中原地区的东方,其方位为“尊”,故而其地位便在四岳之上,也就成为了帝王朝祭封禅的重点.正是因为帝王的朝拜和封禅有加,被王朝所诏封的泰山大帝(泰山神)也就更加神圣起来,加上泰山自身的飘渺海天,便有了其神仙方术的滋长.大量道教宫观的兴建,引来大批文人的入山修道和普通民众的朝山许愿.由于帝王的推荐与民间信仰的统一,皇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使泰山形成了举国朝拜、雅俗共赏的“官山”与“神山”的特色,这是其他四岳无法比拟的泰山特色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建筑景观上,无论是泰山山下的岱庙还是山上数百个道教宫观,都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派.又如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位于楚国南境,楚人世居祖国南方沿江低地,气候暖湿,江湖贯通,人民勤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物质文明当时在各国之上,导致楚地食品精美、衣食华贵,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中“土菜文化”、“素食文化”,以及酒文化、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的寿酒、寿茶、寿面、寿米、寿菜等美食文化,不仅是全国八大地方名菜“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全国各大名山中也可称精品、绝品.由于楚人素“喜春游”,加上南岳衡山春天的林海、花海、竹海和云海的独秀自然景观,也就形成了南岳衡山“春游如潮”的特有人文特色.

二、时代差异性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各个时期都会显示出在各个时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自孔子后,经战国、秦到西汉初期,儒家学说一直未取得思想界的支配权;战国是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百家争鸣时代.秦代崇尚法家,同时又盛行阴阳神仙之术.汉初则以黄老为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两汉,号称儒家的经学极盛时期.但经学大师董仲舒、刘向所宣称的实际上是以阴阳五行附会儒术的一套,大谈其天人相应、祸福休咎、突异,与孔孟的仁政、礼教为核心的学说已大异其趣,其时的西汉经学根本谈不上弘扬了儒家思想.魏晋思想界的主流是玄学,并用老庄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周易》,使之玄学法.其时佛教已得到初步传播,道教开始形成.到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佛道大行.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发展到执思想界之牛耳,一时才智之士往往以出家人为安身立命之归宿.理学是宋儒所创造的新儒学,对社会上层分子的思想意识长期起到了相当深巨的支配作用.但理学虽以继承孔孟的道经自居,其儒学体系实建立在佛教禅宗和道教《参同契》的基础之上,以儒为表,以释道为理,冶三教于一炉.其时的理学也不能与孔孟之学等同起来,多数士大夫则都是既读圣贤书,同时又出入甚笃信佛道.明写作技巧学之盛不亚于宋,但其时极大多数士大夫嘴上讲的尽管都是修、齐、治、平、仁、义、道德,头脑里都无非是富贵、鬼、神、钱财、女色.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统治思想,而控制当时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仍是菩萨、神仙(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名山文化也是整个国家文化的缩影,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同样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如南岳衡山,东汉道教传入,隋唐佛教、道教极度发展,宋代宋儒所创造的新儒学即理学兴起,并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三、多元多幕性

根据名山文化的内容和所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可以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地域类型.如名山山水文化、名山生态文化、名山园林文化、名山聚落文化、名山建筑文化、名山宗教文化、名山饮食文化、名山诗词歌赋文化、名山书画雕塑文化、名山书院教育文化、名山名人文化、名山旅游文化等.而南岳衡山还有其特色的“茶禅一位”文化、“禅农一体”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名茶文化等.每种名山文化类型又包括多种亚型.如名山民俗文化之下分出名山经济民俗、名山社会民俗、名山信仰民俗、名山游艺民俗等名山民俗次亚型名山民俗.名山文化在其时间上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各个历史时间段又显示出多幕性特点.如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远古时代,应该是原始宗教文化;东汉出现了道教文化;晋代出现了佛教文化,并出现了佛道并存的局面;宋代书院文化兴盛发达,形成儒、释、道三教共存共荣于一山的格局.

四、自然人文融为一体,“天—地—人”协调和谐

我国的名山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经人类长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往往呈现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共荣、协调和谐的完美结合.

我国名山中同时兼具上述四项的不多,但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方可称为名山.在“山以贤称,境缘人胜”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长期影响下,以自然景观为本体,并附的有独特人文景观的文化名山尤为受到人们的珍重.我国的这类名山,据管子云:“天下名山五千七百七十”;清代吴在湄的《天下名山说钞》中记载:“名山三百,支山三千”;卢云亭先生根据现代文化名山的观点统计有779座.由于游山或登山可以锻炼体魄、磨练意志、陶冶情趣、荡涤心灵、抒发胸怀、培养美德,故而孔子提出“仁者乐山”;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苏东坡“入峡喜巉岩”;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露客“与山结生死盟”;清代著名学者魏源还提出了“游山学”理论,并指出要真正领悟山川之美,获得游山乐,就要与山合二为一,即所谓“与山为一始之山”,足见名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0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