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游记中的文化求同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62 浏览:106274

1.

近些年,作家李文珊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评论界称作是“生活的足印和花朵”,这是贴切活泼、极富诗意美的概括.显然,这“足印”,也包括了他创作的一批出色的引人注目的域外游记(大多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文珊散文集》中),如《威尼斯的一次宴会》、《访朱丽叶之家》、《雨中布腊奇岛》、《敲钟人今何在》等.检测如许多年过去,检测如偶因天灾或战争,这些地方的文化遗迹不存在了,那么这些真实、生动、抒情的记录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还有着文献的价值.

李文珊域外游记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写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之情的.突出的是差不多每篇里都笼罩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学气氛,或说内中基本倾向几乎就是一种文化本身的形象记录,这一点使他在内容上有别于以往的同类作品,显出较高层次并富有当代色彩;又因为他一般不是琐碎平叙客观见闻与游踪,更偏重主观的投入和写意,散发在字里行间的极强的抒情性又使他在艺术上有别于以往同类作品,显出较为浓郁的个人色彩.记游世界文化名城威尼斯,在现当代域外散文中不乏众多名篇佳构,而李文珊则表现出异于别人的眼光,只选择了威尼斯的“一次宴会”.写宴会自然要写饮食,如其中由“面条文化”写到“咖啡文化”,由“鸽子文化”谈到中国领导人的“猫文化”观念,这类文化内涵的描写,使作品显出奇拔之境.由具体的饮食谈见出大的异域文化景观和这种文化融通的当代情调,这也是大手笔.

《访朱丽叶之家》从选材到表现,都堪称是域外游记创作中上品.两千八百余字的风景里,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胸襟.全篇写历史文化名城维罗那,与此有关的中外文学史上的巨人,诸如但丁、莎士比亚都写到了;有关表现维罗那历史悠久的精湛建筑艺术的朗白迪贵族庄园的高塔写到了;有关维罗那一大世界奇观的拥有二万二千个座位的阿雷娜露天广场写到了;有关这座名城的主要参观点、游览点似乎都写到了.散点,精而不疏.读完全篇,我们会感到这是描写维罗那文化景观必不可少的外笔,内笔则是主要的艺术发现、更具有独特感受的游历的深入――访朱丽叶的故居.宏观微观视角的谐和,内外笔墨的调配,使这篇作品产生一种高度,有着历史的抒情性和文化的纵深感.有意味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抓住不被游众注意的或被忽略的朱丽叶的故居,由此浸透了一股又悲沉的文化遗风.李文珊在这里几乎是不厌其烦地写了有关这故居的一切――阳台、花园、地板、楼梯、壁面、灶台、炊具、天井小院、盾形门窗等等.用平常眼光看这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嚼头,可他却写得充满了艺术气氛,读着,我们也会被卷进去.美国的文化历史学家菲利普巴格比在谈到莎士比亚戏剧与文化的关系时说:“成为文化事实的正是一部戏剧的诵读、上演和称许等而不是戏剧本身.”(《文化,历史的投影》).《访朱丽叶之家》正是从艺术的社会学民俗学角度描写了这种文化事实的,一种异域多少代以至整个人类在那种精神与风范的崇高和优雅得文明的过程.

意大利有名谚语:“威尼斯出商人,帕多瓦出博士,维罗那出疯子”.水城威尼斯的商人聪颖机智,过去和现在都闻名遐迩;帕多瓦出博士也是真的等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伽利略,都和它有不解之缘;至于说维罗那出“疯子”,我想可能指的就是罗密欧,甚至也包括朱丽叶.但事情明明白白地表明,“疯子”在这里是昵称,是对这一双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统治的年轻人的敬重和怀念.维罗那人以及整个意大利人,对于能在自己的国土上涌现出这样的“疯子”,他们是感到自豪的. ――《访朱丽叶之家》

这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李文珊域外游记创作中的一种文化观念,即一种对特定文化生成文化形态文化集结与其本土的地缘关系的把握.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即找到了那种可称为文化之根的东西.可贵的是作者在其不少的游记中都注意挖掘这种文化描述中的地缘价值.此外,表现在李文珊域外游记中的文化求同观念也很明显.他不把自己局限在所描述的异域文化的新奇与陌生中,他在重视那些突出的文化差异的同时,更注重描述一种文化的相似性和融通性.他记游威尼斯,认为马可波罗“把西方的文化带到了东方,把东方的文化带到了西方”;他记游维罗那,认为朱丽叶、罗密欧是被莎士比亚把一个古老的意大利传说推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高度”,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记游保加利亚,认为季米特洛夫与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他记游南斯拉夫,认为布腊奇岛与中国河北的野山坡一样,“因为它未加任何雕琢而野味实足”,人们“在喧嚣的城市里过腻了,到这儿是为了寻找大自然的恬静,也有人是想体味鲁滨逊式的生活等”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类进步文化相似相同倾向的有意发掘,使他的域外游记的视野显得宽容和开阔,具有一种世界文化的家园之感.


2.

即使像徐志摩这样的现代域外游记写作大家,由于一种文化视觉的偏离,也被人批评.著名散文家许达然提到他的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味涂抹自然景致而远离“平民生活”“学术气氛”“这些作为康桥的主调”,认为对风景的“过分写意以致给我们一种对康桥的偏谬的印象”.他以为域外游记的“真正发现不是风景而是新视角的展开”(《艺术家前》).李文珊的域外游记恰恰在这里展示了他的长处.他没有选材上的这种偏憾,他注重描绘域外的人文景观,这是抓住了域外游记写作中的主线内容的,普通、凝炼,不偏离特定游域贴近客观新鲜的现实生活的一面.

一种探索描述当代域外文化视觉的展开,自然带来了李文珊游记中的艺术视觉的个性形成方式.他常掠过一般游众拥挤的名景名胜,捕捉与普通生活息息相关的那种古老的文化现实情调.他的游记的结构不是以往常见的那种线性的游踪的勾勒和实记,而是一种“点块式”的方位与沉思:

这里是一条步行街,数百米长的街道全用鹅卵石铺成,光洁照人,纤尘不染.凡是“带轮子的”(一切车轮)都不准进入或通过,就是外国总统作为国宾来访,也得委屈他“安步当车”.这里是一条文化街,过去有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他们的故居多已成为供人瞻仰的场所.在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旧居的墙壁上,有他们的半身浮雕像,还有一块精致的铜牌,上面刻着他们的生平.

这里还是一条民族街,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饭店、咖啡店和名小吃店,一律保持维多利亚格调,木质结构,白墙红瓦,再现了土耳其统治时期的原貌,充满塞尔维亚民族的气息.

这条街,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卡达丽亚大街.

――《斯卡达丽亚之夜》

这是作者访问南斯拉夫系列散记之二的开头段,文章后边从街角、街的入口处、街中心详细展开,让读者感受到这决非是一条普通的街,而是一条域外文化的长廊,一块浓缩了的时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异域风土的历史、文化的缩影.

“一条街”、“一次宴会”、“一个故居”、“一座浮雕”等等,“点块式”结构的凝炼也造成了李文珊域外游记的诗意强度,即情感的强度.读他的游记,有时看到的不是作者在游,而仿佛是在嗅,在一个“点”上停步良久地嗅.这种“点式”而非“线式”的空间性游历察视和体验在艺术上被称为是高一级的“空气嗅觉”.苏联作家尤里纳吉宾对此曾有过一个并不高雅但十分高明的比喻,他说不是像猎场上的小狗那样“在林旁跑来跑去,不时爬在地面嗅着土地.非常认真地嗅来嗅去.”而是像“小狗的父亲等很有经验,它不嗅土地,而是仰面朝上,吸吮空中的气味.用猎人的话来说,叫作空气嗅觉――灵敏猎犬的特征.这种空气嗅觉要经过年复一年的训练,才能获得,才能昂起头来,不把鼻子伸到草丛里乱嗅,却仍然找到了猎物”.(《我是怎么学习写小说的》)“吸吮空气的气味”,这个比喻是重要的,它对李文珊的游记创作,挪开了极大的自我投入的空间,也使他的游记中总有崇高意味的播散与回旋,因此,读他的域外游记,我们并不感到平静.可贵的是李文珊域外游记中的诗意,不是那种从某种观念事先出发去形象阐释观念的显得做作的诗意,而是此时彼地即兴触发,搅动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修养而喷泻出来的、燃烧着的那种自然的诗意.如《雨中布腊奇岛》,文中写了这个岛的荒凉的一面,但作者一点也不掩饰那种荒凉,正是从真切感受出发,写出了一种令人置身荒凉之中而不感到荒凉的“荒凉之境”.那种荒凉的美感和诗意令读者可探可寻可玩味.

真实之外,李文珊域外游记中的诗意又有着天然、清和、宁静一面.固然,这也是作者域外游记描写中外人民友好关系与向往和平这一大的文化内涵所决定了的.作者特别善于在行文中从色调与气氛上点染、漫延、强化这种天然,这种清和、宁静.如这样的叙述:“除了水之外,威尼斯的鸽子给人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等写上一小袋约半斤重的玉米,铺天盖地的鸽子便蜂涌而至,毫无顾忌地站在你的肩上,手上和脖子上,争相啄食.有时一个人的身上会落上二三十只,任你怎么也赶不跑等不过,意大利人和来自世界的各种肤色的游客,看来都很喜欢它们等威尼斯的鸽子也就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色泽鲜丽,个头肥大.”这种没有任何做作、天然质朴的叙述给读者以特别真切实在的印象,洗炼又传神.读着很自然地让你沉静在一种特有的诗情和画面中.在《威尼斯的一次宴会》这篇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到饭店老板特意为中国客人配制的一种饮料,读着足令读者激赏了:

盛在玻璃杯中的饮料是一种蔚蓝色的糊状物,喝起来凉爽可口,甘甜而又略带酸味等老板站在一旁如数家珍地介绍说:“配制这种饮料,需要多种多样的酒.这里面有意大利的白葡萄酒,有味美思酒、有荷兰酒和伏特加酒,外加柠檬和马蒂尼酒.最重要的是马蒂尼酒,没有它,是不会出现这种颜色的呀等这是一种天色,你们中国不是古称‘天国’吗?这样的颜色,只有敬献给来自‘天国’的客人才最适合.”

这类色泽、气氛、韵味融合无间的描述,在李文珊域外游记中多处可见.用多国多种类的酒配制成一种“天色”,这是精选性的笔触,意味深远,读着,也使读者像有了几分醉意.然而,写酒又非酒,重要的是友谊与心灵的汇流与通达.诗意在这里可品可触可感,那浓度味醇色佳,柔丽宁静又富有寓含.

值得强调,李文珊域外游记中的诗意还有着透明、高亢的一面.他一般不像二三十年代不少域外游记那样,只在时间的损蚀中“摩抚古物,引起些许美感,将自己的心变得幽暗深沉”,甚而产生“往者难追,空余憧憬之思”.(王统照《荷兰鸿爪》)李文珊以当代人的眼光看世界,他长期在世界屋脊的生活阅历,也使他襟怀开阔.他或写域外古代遗迹,或写域外自然风光,或侧重记录自身的域外活动,文中都没有以往时期习见的那种感伤又略带卑微的色调,亮丽高亢的诗情的流动使他的域外游记极富开放时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李文珊的域外游记写得还不够多,也不十分丰富,这是有着游踪的局限的.游览域外,毕竟不如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那样的方便.但李文珊的域外游记是写得精粹的.无疑,这也给中国现当代域外游记散文的长廊里增添了生气和色彩.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中文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