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的五个文化误解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94 浏览:45066

在美国看来,对美国霸权能够构成真实威胁的目前就只有中国.尽管中国实际上没有意图挑战美国,也无意称霸,但美国人的认知并不是这样.

数千年历史,使得中国具备了一个其他大国很少有的大历史观,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往往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长远的问题.中国人的理性概念和美国人的理性概念很不相同,前者的理性往往和大历史观联系在一起,而后者的理性更多地表现为如何把眼前利益最大化.中国的这种理性概念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过程中显得不慌不忙,具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尽管西方称之为“拖延战略”,但实际上是中国想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中国把很多问题看成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要这个过程在继续,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些难以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中国往往求助于时间,把问题留给未来.


其次是对战略的理解.中国强调的“韬光养晦”战略,在西方看来只是暂时性的,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机会.实际上,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这一战略具有永久性.在不同时间,中国使用各种不同的话语来论证“韬光养晦”战略,例如“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它是中国数千年“反应性外交”和“防御性外交”文化的当代体现.“反应性外交”反映在整个外交系统都对国际事务进行反应性地运作.这种方式让一些人不理解,认为有损于中国的崛起和在世界事务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防御性外交”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长城文化”,为了防御敌人搅乱自己的生活,中国修筑了万里长城.

第三,这种战略文化也反映在中国的军事发展上.中国强调“止戈为武”,发展武器是为了反对武器的使用,防御性和非进攻性是中国国防发展的最显著特色.中国只有当了解到其他国家会以何种方式、使用何种武器来威胁自己的时候,才会去发展某种武器,制定某种军事战略.中国很少有主动的、类似于美国的“先发制人”的战略.

第四,“反应性外交”更是反映在中国的日常外交事务中.中国往往缺乏主动的外交战略,每天对国际事务作出“救火”式的反应.这恐怕和中国人的“围棋”概念分不开.基辛格通过“围棋”和“象棋”的不同,比较了中西战略文化的不同.西方是“象棋”逻辑,是一种绝对游戏或者零和游戏的概念,即国家间的游戏更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游戏.中国所秉持的则是一种“围棋”逻辑,这是一种相对游戏,非零和游戏.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中西方对主权国家概念的不同理解.西方的主权国家概念里包含有“同质性”和“趋同化”的意义,因此西方国家总是努力想改变其他国家的政体形式.这明显表现在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推行所谓“自由”政体的努力上.与此不同,中国人所理解的“主权”仍然具有浓厚的“和而不同”的传统.中国人的“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应当欺负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不应当强求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各种制度形式.多样性事物的共存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即“和而不同”,或者“和谐”.

随着美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随着代表中西两种文化的两个主权国家之间互动的增多,它们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也必然增多.如何应对这种文化地缘转移给中国外交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这是中国今后数代人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很显然,这种挑战远远超出了外交领域.外交领域所能做的仅仅是努力减少不同文化所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增进文化间的互相了解.中国要真正应付这种文化地缘转移所带来的压力,就只能等待中国文化的真正崛起,一种既体现自己价值又能容纳西方价值的新文化.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青年》2012年第6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