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48 浏览:93874

【摘 要 】2005年以来,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热点,研究人员与相关文献也日渐增多.基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文献,从金融生态环境的界定、目前研究的内容两大方面着手,全面介绍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现状及演进,并作出简要评述:研究对象需要明确界定,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入.

【关 键 词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法治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政府行为

自“金融生态”概念由周小川在2004年底公开提出后,便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05年以来,金融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金融生态环境更是讨论的重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现状及演进,并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金融生态环境的界定

要搞清楚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不得不首先提到“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提及谁最先提出这个概念,大多数文献都说是周小川,但他本人多次强调自己并非提出金融生态的第一人,情况确实如此.白钦先等(2001)最早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他们指出,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开发利用过程和效率状态则构成一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阐述了维持、保护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得出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前提的结论,从而为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和深入研究破了题.不过,把生态学理论引入金融学并且系统而深入地分析金融生态问题的还是周小川(2004).他认为“金融生态”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他所指的金融生态即金融生态环境.这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系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后,徐诺金(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及运行情况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由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构成的硬环境和由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构成的软环境.李扬等(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由政府、企业、居民等消费群体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等体制、制度和文化、习俗等传统环境.不管如何界定,总的来说,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抽象变得具体,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已述及,最初对金融生态的研究是从金融生态环境入手的,据笔者的理解,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初衷也主要是想了解我国的金融环境.因此,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是金融生态研究的重点.目前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等.

第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金融生态环境做出测评,进而才能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设计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就非常关键.不同的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设计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李扬等(2005)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设计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之后,他们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并在2006年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政府治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以及制度和信用文化的评价模型.2009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也沿用此模型.胡滨(2009)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多因素综合模型,该模型设计了包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行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信用基础与基础制度建设4大类12小类共计20项指标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善措施.首先是法治环境方面.金融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之一.周小川(2004)认为,法治环境对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法治环境的好坏会明显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如果法制存在漏洞,经济主体的预期就会扭曲,一些特殊主体就会利用漏洞谋取不当利益,有可能导致巨额不良资产.而不良资产积累过多,就会造成严重的“惜贷”现象,进一步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徐诺金(2005)指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在法律上存在立法思想滞后、体系不完善、执法效率低及司法不规范等问题.

其次是制度环境方面.李扬等(2005)分析了非均衡制度是如何加大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差距的.他们认为,在统一的经济体内,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均衡制度加大了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差距.

再次是信用环境方面.侯连卿等(2005)认为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特殊行业,因此,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诚信机制.他们分析了信用缺失对金融生态的制约及缺失的原因,提出了重建社会信用,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张紫平(2007)通过分析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最后是地方政府方面.我国金融生态中的许多问题与地方政府有关.李扬等(2005)指出,虽然造成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的关键因素始终是地方政府行为.根据央行的一项调查,在转轨时期,由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导致的不良贷款占到了70%-80%.因此,他们建议改变地方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地区经济发展的倾向,转而以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搞好经济调控为主.同时,要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国有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使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真正做到合理.刘煜辉等(2008)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从向地方分权的过程.分权化改革曾经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活力,但过于强调“下级政府自主动员资源”的能力,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行政化不断加强,从而导致当前的金融运行出现各类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暗中为逃废债务的企业撑腰,甚至怂恿或帮助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实证研究.主要是根据前面设计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做出测评,进一步展开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最为权威的当属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为组长的课题组的研究,他们历经四年,对金融生态环境作了三次评价:2005年,对全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评级,对50个大中城市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排名并作出评价;2007年,进一步深化2005年的研究成果,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地域范围大幅扩展,包含了30个省份和90个核心城市;2008~2009年度进一步扩大,对我国30个省份和100个核心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338个地区的信贷资产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个别地区进行了评价,如徐小林(2005)对山东省聊城市、汪祖杰等(2006)对安徽省、胡滨(2009)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金融生态环境都作出了评价.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简要评述

“金融生态”这个概念在国外并不存在,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问题也主要是中国特有.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部分.将生态学、系统论、制度经济学等观点用于金融生态研究,具有创新性,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和金融风险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金融生态研究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需要更加明确界定.综述文献后笔者发现,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多集中于银行业生态环境的研究.笔者认为,金融业包含不同的主体,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它们虽然同属于金融业,但相互的生态环境差异巨大,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应该研究金融业的生态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业.如果只以银行业代表金融业,难免以偏概全.以此理论指导实践,则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金融生态环境更加明确地界定.

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入.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问题.现有研究虽然对一些城市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但金融组织的生态环境因地而异,各地区生态环境要素的全面和详细状况无从得知.其次,现有文献研究主要分析了法制、制度、信用等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而对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如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综合性等,因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一角度提出的对策可能不利于其系统改善.最后,目前对金融生态环境如何影响金融生态主体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金融体系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难点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先对金融体系问题的分析往往比较片面,“金融生态”概念的引入以及紧随其后的研究极大地帮助了大家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金融问题.因此,对金融生态的研究,尤其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于我国改革金融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为重庆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合同编号:10SKQ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