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务经济问题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0 浏览:19683

【摘 要】农村劳务经济的兴起,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市民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农村劳务经济现有研究的文献分析,综述了劳务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但是现有研究的切入角度单一,研究范围较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对策研究泛而不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关 键 词 】农村劳务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综述

所谓劳务经济,是指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商品,提供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从而获得劳动报酬,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形式.农村劳务经济,即农村劳动力以劳动形式获得经济报酬,将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资本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实现当地社会财富增长的的经济活动.农民工是农村劳务经济的主体.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其直接目的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同时,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化市民化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农村劳务经济进行了较为充分和深入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简要评析农村劳务经济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务经济的产生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农村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实现农民增收等目的上存在一致性.黄玲对农村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她认为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都是以劳动力流动为载体,但是劳动力转移偏向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市民化,而劳务经济则侧重于市民化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时间序列上看,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要早于农村劳务经济,劳务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劳动力转移研究一脉相承.刘易斯对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在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由于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这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对工业部门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会不断被工业吸收,从而实现劳动力转移.随后拉尼斯、费景汉针对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重要性的缺陷,建立了拉—费模型,并提出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同时农业剩余的数量决定了工业化水平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这也正说明了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但上述研究未把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考虑在内,之后的托达罗阐述了城市就业概率和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劳动力转移决策的考虑不仅包括收入水平还包括就业概率,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决定了劳动力转移规模.但托达罗模型以农业不存在剩余劳动为前提,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针对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蔡昉、肖文韬、侯风云、张征等通过实证分析等不同方法论证分析中国劳动力问题,并指出区域之间相对收入差距、教育水平、户籍制度等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王方友、姜冬梅等认为中国农村劳务经济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稀缺、自然资源的超负荷承载排斥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以及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势差等方面.

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一)农村劳务经济现状分析

1.正面效应.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劳务所得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增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近42.5%,是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涨1.5%,与2000年相比比重涨幅达到10%.劳务所得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增进了资本回流农村,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改善了农业土地与劳动力配置的尖锐矛盾,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农民外出劳务,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传统观念发生变化,有利于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乡镇企业成长相互促进,为当地政府带来了稳定税源,有利于城市化市民化发展方向.

2.负面效应.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倾向增大,尤其是西部贫困山区农民外出劳务的比重更大.这就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农业人才的流失,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妇女,其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形式衰退,阻碍了农业技术、机械的推广与利用.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还会出现资本外流的情况,外出务工者的城市消费使其劳务所得重新流回城市资本市场,而其寄回家乡的收入并没有投入农业生产,大部分又通过储蓄的形式为城市所融资利用.通过对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后耕地资源利用的调查,还发现了土地浪费甚至撂荒的现象突出,耕地粗放化经营,其中四川、贵州的情况最为严重.

(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完全上,一方面农民对务工信息不了解,就业渠道狭窄,多与亲朋、乡里一同外出务工,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并不能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对等,这会严重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权益的保障.

2.人力资本缺口与劳动力素质制约.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数量上的供过于求,在劳动力结构方面却满足不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从2005年的数据上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占5.7%,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9%,其中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仅为1.3%.而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长期处于未饱和状态.文化技能素质低下导致了劳动力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市场竞争能力弱,仅能参与简单体力劳动,无法获得较高报酬,又较难形成人力资本,制约了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3.制度缺陷与政策制约.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是劳务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制度壁垒.不断地消除壁垒、完善制度政策伴随在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从限制农民进城逐渐允许劳动力流动,从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病害事故频发到立法保障农民工群体权益.制度政策的完善也逐渐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空巢老人问题、“菜篮子”“被褥子”问题.但是还应该看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消除,养老医疗保险异地转续尚未真正实现,这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务工农民仍处于“边缘状态”,难以真正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

4.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劳动力、资金要素外流,经济发展滞后.一方面造成农村经济无法吸纳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低无力支付外出务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逐渐将其市民化,农村人才、资本继续外流,发展依然缓慢,农村经济将陷入“发展陷阱”,保持滞后的经济状态.这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地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发展落后,为城乡统筹工作带来不便,影响了劳务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1.构建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最重要的要从市场信息和市场组织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更新发布及时,准确反映劳务市场的供求变化,并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保障就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与沟通.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就业相似度检测组织,调动劳动力市场活力,使劳务就业高效有序地实现,提高劳务就业怎么写作水平,扭转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地位不对等的趋势.

2.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鉴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因素的制约,韩云洁等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组织劳务技能培训.杨明高等还指出需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同时入手,不仅要突出技能培训,法律普及、安全常识、文化培训也有必要同时跟进.这样才能做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才能提高农村文化技能水平,实现单一输出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3.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综合管理怎么写作,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外出务工者的劳动安全和生活保障,有财力的政府可以考虑在务工人员密集的地区设立办事处,确保农民劳务合同的签订,更好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生活怎么写作.此外,还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人口流动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保障公民自由迁徙权利;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加快土地在市场条件下的流转,消除农民外出务工的土地束缚;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异地转续问题,降低务工农民投保的机会成本,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4.拓宽农民劳务就业渠道.段庆林从农民劳务收入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务经济进行了地区模式研究,将我国分为郊区型、沿海型、北方型、南方型、边疆型5种模式,提出了依照地区性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劳务经济.因此,要加强城市经济和乡镇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在区域内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劳务就业岗位的开拓不仅仅要从国内考虑,还要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开拓农民劳务就业空间,开辟政府、民间多种渠道,逐步扩大劳务市场份额.

5.加快金融创新与支持.李希欣、林晗从金融支持角度,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影响,提出农村金融创新、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注重财政补贴与金融信贷的配合、完善金融怎么写作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三、研究简评及展望

(1)相关研究的简评.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目前研究主要内容是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意义、制约因素、主要对策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有关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和意义的阐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种视角展开.有从使用价值、要素禀赋、效用等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也有基于社会学角度从劳务、劳务经济到农村劳务经济进行延伸阐述的.而制约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市场、人力资源素质、制度、政策和现状等层面分析,这方面的研究相似之处较多.相较于制约因素研究的相对集中,对策研究的视角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制约和困境,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尽管近年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一是理论、经验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学者对国外理论、经验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关注不够.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与东亚的日本、韩国相似,农民兼业化、老龄化等情况也相符.对日本、韩国农民劳务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二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泛而不深,未能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角度还需创新.目前研究文献中单从某一学科视角进行对策研究的较为缺乏,多是从宏观层面针对发展困境提出的较笼统的对策建议,没有沿某一视角深入下去.三是缺少农村劳务经济的中微观研究及区域的实证研究.从分析方法看,学者们更偏好于规范研究,侧重研究怎样发展劳务经济.基于地区经验的实证研究却相对缺乏,缺少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发展方式或解决办法的问题的思考.(2)未来研究方向展望.近几年劳务经济的发展,因地方客观实际的差别趋于特殊,因而未来劳务经济的研究方向可能主要有三.其一是继续深度的理论、经验研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区域内的社会结构特征、资源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借鉴国内外理论、经验研究,尤其是日本、韩国兼业农民的劳务经济研究,促进国外实践经验的本土化改造,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其二是研究视角的突破创新和深入.站在某一学科视角,根据区域特征深入研究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对策.继续拓展研究视角,比如从新闻学角度探讨劳务市场就业信息的有效传达等.其三是从经济区域角度深入研究.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地发展经验,着力解决本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现实矛盾.通过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研究地区中微观劳务经济,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结论推广性,从而使提出的具体对策具有实践应用性.


参 考 文 献

[1]黄玲.农村劳务经济内涵及发展意义探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5):5~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4]肖文韬.工业化力度、人口流动行为与户籍改革[J].人口与经济.2004,(3):1~7

[5]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13~21

[6]张征,张正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25~31

[7]王方友.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成因及其效应分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3):68~70

[8]姜冬梅.农村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5,(11):40~42

[9]涂圣伟,何安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村两级变动趋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111~117

[10]何如海,叶依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和增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9):23~27

[11]张洁,申斯.农民外出务工与劳务经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25~28

[12]罗建荣.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7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庆市北碚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能力调查——基于不同行业的抽样调查”(项目编号:201210635138,项目负责人:刘俊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