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59 浏览:81544

摘 要:行为财务理论把行为金融学与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结合,从非理性人的角度来研究公司财务行为.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是突出表现之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界定与度量不统一,导致许多相关研究难以得到统一的定论.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

关 键 词 :管理者 过度自信 指标衡量

1.管理者的股票期权或者股票持有量

股权激励是给予管理者股权,使之与股东一起经营决策.这有利于管理者的长期性经营,减少写作技巧成本.良好经营意味着其持有股票期权价值更高.Malmendier和Tate(2005a)将满足下述三者之一,就定义为管理者过度自信:1.管理者在持有期权期间内,有机会转让而获益,但却未转让;2.持有期权至到期而未转让;3.习惯性增加其所在企业股票的持有量.

管理者持有股票数量与持有股票期权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修订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写卖其所持有股票持股数量间接衡量了过度自信程度.

2.管理者盈利预测偏差

公司高管掌握大量的内幕信息,因而对公司业绩的预测准确度也较高.若对外披露的盈余预测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则说明相关人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Lin,Hu和Chen(2005)运用此法论证了管理者的盈利预测与过度投资倾向呈正比.黄莲琴(2009)以发布盈余预告公司为样本,将盈余偏差超过50%的样本和市场预告业绩与实际不一致的样本定义为过度自信,使观测较为全面.

3.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

美国密西根大学采用定期访问和调查公众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及未来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和消费心理状态的个人感受来编制消费者情绪指数.

企业景气指数是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反映企业家对所在行业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所做的判断和预期,该指数范围为0-200之间.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用该指标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若大于100,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发展很乐观,反之为悲观.

4.管理者实施并购的频率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管理者易并购行为且绩效较差.Doukas和Petmezas(2007)定义管理者过度自信为:3年内并购次数超过5次的公司样本;并购过程中增持本公司股票的公司样本.

5.主流媒体对于管理者的评价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有影响力的媒体对公司高管的评价和报道进行总结和分类,根据外部评价去推断经理人过度自信程度.Malmendier 和Tate(2008),通过《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关于CEO的自信、乐观的描述性词汇出现频率衡量CEO自信程度.

6.管理者的相对薪酬

Hayward和Hambrick(1997)认为管理者薪酬与其在公司内的地位及对公司的控制力成正比,因而就越容易过度自信.史永东和朱广印(2010)结合我国实际,将薪酬排名前三位高管的薪酬总和占全部高管薪酬的比例进行排序并与其中位数进行比较,若大于中位数,则认为该公司的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

7.管理者的身份

Barros和Silveira(2007)指出高管是企业的创立者、控制人,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产生过度自信,把高管是否是企业创办者或继承人,抑或持有股权超过50%为筛选指标,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Heath (1991)和Fraser(2006)认为过度自信行为受年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及专业技能等个人特征的影响.

8.以“偏离校准”作为衡量过度自信的度量标准

Fischhoff等(1977)认为当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判断的准确性时,就表现为一种过度自信.Ben-Did等(2007)让CFO们对股票市场未来整体收益的状况进行预期,统计相关置信区间,将实际的市场数据与CFO的预期进行对比来判断是否过度自信.

目前国内外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主要有8种,述评分析如下:

股票期权与持有量的激励机制在我国刚兴起,且实行相关制度的企业数量少,至2011年累计只有100多家.另外,公司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不高,采用这种方法也缺乏可行性.

06年7月,深交所颁布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工作指引》,对企业业绩预告部分从披露内容到格式进行了正式的规范与完善,通过盈余预测公告中所披露的信息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使得数据的可获得性具有一定的保障.

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是以行业角度和宏观角度来衡量特定群体对未来的预期情况,在反映单个公司管理者的心理偏差程度上说服力有限,难以体现管理者个人对自身能力和本公司前景的认可度.其优势是指数可信度高,容易获取.

我国股市发展滞后且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干扰大,上市公司许多并购行为是政府行政干预结果,以并购频数衡量公司高管心理特征,其反映力有限.


主流媒体对于管理者的评价方法对文献资料的要求很高,依赖性大,信息甄别成本高,难以保证效果.另外,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状况的透明度较低,即使证监会07年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持股变动情况、年度报酬情况应当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以期改变这一现状,但还是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削弱了被披露数据的说服力.

国内外大量文献采用管理者身份特征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数据收集方便可行.但市场基础背景存在差异,对其解释程度存在质疑.

“偏离校准”作为衡量过度自信的指标的适用性仍有待商榷.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同时受政策因素干扰,使许多上市公司高管并不关注股市变动,因此该方法的使用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