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18 浏览:155510

摘 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日益枯竭,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对策做了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问题研究.

关 键 词 :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23-02

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自然资源对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然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储量日益减少,有的城市已接近枯竭.中国资源型城市历史上作为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保障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资源枯竭,目前普遍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境,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维稳压力大.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诸如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人数增多、社会矛盾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实施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


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或接续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以下观点:张米尔和武春友(2001)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2)实施制度创新,挖掘制度变迁的利益.(3)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5)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 [1].丁磊、施祖麟(2000)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首先,针对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包袱过重问题,考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适当增加国家的投入;其次,从宏观政策入手,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中,对资源型城市进行恰当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布局定位,使资源型城市的潜在优势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二是在体制改革中,应着力解决条块分割,促进行业与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维持社会稳定[2].张秀生、陈先勇(2001)对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专业性工矿城市的结构转换;(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6)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宏观层次上,改革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管得过死,计划过多的行政体制;(7)治理、改良生态环境[3].

宋冬林,汤吉军(2004)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政策是补偿经济性沉淀成本和社会性沉淀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以利于资源型城市投资主体的自由退出和发展接续产业[4].沈镭、程静(1998)认为,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改革与创新,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5].戈银庆(2004)认为,资源型城市存在一种产业“锁定效应”,并提出了“反锁定”的对策.这些措施包括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接续产业;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区域竞争优势[6].张青(2011)认为,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的根源在于资源型企业群落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衰退.资源型群落的根治途径是:转换资源型群落发展的驱动机制,实现从资源向资本、技术、知识的转换,提高资源的边际报酬,建立群体学习机制与创新机制,提高群落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型群落的创新环境,扩大资源型群落对外开放度,提高群落对于环境变化的缓冲力[7].

李树人、谢承泮(2006)认为,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的措施有:发挥政府在组织城市创新资源中的作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聚集各类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创新怎么写作相似度检测体系;推动多学科之间的集成创新[8].李旭红、安树伟(2005)提出促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一是制定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规划.二是加强勘探工作,寻找新的资源开采地或加强资源的深部开发,延长矿山的怎么写作期限.三是用高新技术培育接续产业.四是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五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六是发挥科技教育的先导作用,重视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9].钱勇(2005)认为,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外地企业与教育科技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分之机构等措施,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10].

姜春海(2006)提出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11~12].王晓来(2005)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适时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治理和保护环境以及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援助等[13].武春友(2009)认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着眼于四个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结构转变;区域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转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的扶持、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14].单海平(2005)提出可持续发展中矿产资源产业的对策: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采矿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推进采选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回收废旧矿产资源产品,实现再利用;实行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把矿产资源产业延伸到国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