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37 浏览:15634

丁忠民,冉光和(2008)指出了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科学合理的农村投融资体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农村投融资体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增加农村资本的有效供给,释放农村资本的产出潜能,推动农村经济“量”的扩张.另一方面,农村投融资体制的良性运行能够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引导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从而推动农村经济“质”的提升.因此,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改革不合理的农村投融资体制,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融资体制运行环境.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正面临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所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1)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的资金融通能力严重不足.农业和农村是西部经济的“弱质”产业和“弱势”领域,自身资金的积累能力不足,现行农村投融资体制又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吸纳能力,致使农村投融资渠道狭窄、农村资金流失现象严重.(2)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村投融资运行机制,西部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极不合理,被非法占用、挪用的比例很大,致使其投入和支出当中的无效部分过多,进而分流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供给.(3)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政治、军事竞争和严酷的外部经济环境共同形成的压力下,出现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选择政治上的集权制度、经济上的计划控制、产权上的国家垄断、战略上的重工业化.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下,农村经济只能成为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的源头;为了有效地利用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金融制度体系必然要延伸到农村,成为国家控制下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的管道,强制性地使农村经济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推行“先东部,后西部”发展战略,直接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


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通过对龙岩市农村投融资分析指出当前农村“投资难”、“难融资”,“三农”经济发展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首先,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涉农民间投资空间受限.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抑制了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二是投资载体缺位,制约农村资金向投资有效转化.三是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够,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其次,金融支农力度加大,但农村融资供求失衡依然突出.造成农户融资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二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仍较突出.一方面,农村金融资产问题偏小,人均占有金融资源少,农村信贷抑制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投入产出比相对低以及农村生态和信用环境弱等,造成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弱化了信贷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三是农村金融组织单一,金融怎么写作总体滞后.

再次,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对农村投融资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配合不够,农村地区逃废债行为仍较严重,非法集资现象有抬头趋势.另外,农业人才和资金缺乏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翟照艳,王家传(2004)指出了我国现行农村投融资体制的主要弊端包括:(1)农村投融资主体错位.目前我国农村投融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包括政府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村社区和(企业)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行为取决于市场导向对其的作用,但真正的动力来源于利益的调整.由此推论,农户和国家都应承担起农村投融资份额的大头.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其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农村生产,而对农村各项基本建设投资很少.对农民而言,他们的资金投向应该是生产领域,但在农民收入极为有限的前提下,投入非生产领域的资金过多.(2)现行农村投融资体制下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目前在农村资金投向上,偏重于一些短平快项目和热点项目,使得农村发展战略中许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撒胡椒面”和“平均主义”现象,忽略资金运用的效率问题;在资金监管上,由于跟踪监管反馈差,投资决策不科学,许多项目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量资金呆滞.(3)农村资本市场滞后,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农村投融资95%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支出、银行间接融资和农民自筹资金,来源于其它渠道的资金不到5%.(4)农村投融资宏观调控体制不完善.现有的农村投资宏观调控多层次、多部门,经济杠杆协同性差,不能对农村投融资总量和方向实施及时有效的调控和引导.(5)农村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农业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大量萎缩和农村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的长期缺失,农业投资造成的巨额损失绝大多数无法挽回,影响了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王邦志,祁卫士,刘澄(2004)基于对中国11个省(区)100个农业县投融资情况的基本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投入不足;缺乏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现有支农资金发放体制造成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对财政支农资金“政出多门”的分散管理模式,不得于发挥农业投资规模效益,致使资金无法集中管理、统一使用、有效利用;二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投资预算决策分析,造成大量的低效农业项目的投入,甚至形成了部分投入资金的完全损失.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级财政支农资金下放的链条过多,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资缺少运作经验以及受局部利益驱动而发生的资金挪用等因素所造成的.(2)从金融支农的角度看,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缺乏明确的主导机构,各家金融机构支农怎么写作能力日趋弱化.一、农村信用社难以成为农业信贷“领头羊”.二、农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三、工、建、中等商业银行大举撤出农村市场.四、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主体地位不突出.(3)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资金外流的几个基本通道有:一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安排,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二是农、工、建、中行及其它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农村资金的流失.三是农村信用社通过存放同业款将吸收的农村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或上缴人民银行,形成大额农村资金分流.(4)区域差别大,西部地区资金支农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历史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的影响,西部及中部地区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资金运作的效率总体上也低于东部地区.(5)农户资金供给不足,民间抬头.作者通过调查估计,农户贷款中约有70%左右来自民间私人借贷,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私人借贷为,这已经成为部分农户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渠道.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