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与导师关系的离散化倾向其矫正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33 浏览:108703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文献的梳理,大致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现状、类型、影响因素、矫正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在该项研究上的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离散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 and graduate student at home and abroad,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generally to the relationship’s nature,type,influence factor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relations between tutors and students; and points out the weakness on the study of this program in China,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tudies.

【Key words】univer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 and graduate student ; discretization

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科研活动成果和最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受到很大的挑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文献进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生师生关系及其矫正对策.

一、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分析

拥有实力雄厚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结构性特战之一,在具有教学和科研中心功能的高校中,研究生教育往往处于关键地位:它科研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加强学校对社会的辐射力.一个学校强大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不仅表现在数量和规模上,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和质量.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优秀才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而这其中,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处理,无意是影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步伐,许多高校也开始了导师队伍的扩充大建设.据报道,近几年清华大学引进的年轻教授有150多人,并且相当一部分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的优势是科研活跃,烟酒店内容都是本领域最前沿的热点,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很有利.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要么忙于自己的科研,而与学生交流很少;要么把第一线的工作留给学生去坐,自己退居二线,慢慢脱离科研的热点和最前沿的部分,越来越失去指导能力,而学生对导师的情感也只会越来越冷漠化.无疑,这样的师生关系状况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研究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研究上,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许克毅(2000)等在一项研究中总结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权威型:导师德高望重,师生关系以学术为主;和谐型:导师与研究生心理距离不大,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松散型:师生交流和交往甚少;功利型:少数导师将研究生作为纯粹的科研劳动力而导致师生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和诚心诚意的合作.研究发现其中权威型和松散型在研究生教育中较为常见,功利性关系是极端案例,但确有发生.[2]


类似的,在陈世海(2003)等人所做的另一项研究中,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在师生关系类型上得出了这样的结果:纯学术研究型的关系,即双方互动仅限于学术方面,较少涉及学生思想或其他生活领域;老板与雇员型的关系,即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充当了为导师打工的角色;“平等朋友型”关系;“父母子女型”的关系.根据其调查结果大多数研究生将自己与导师关系归于“纯学术研究型”或者“老板与雇员的关系”.[3]

国外有一项研究呈现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满不在乎”(always already)型,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漫不经心或粗枝大叶;“隐性教学”(invisible pedagogy)的模式,即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规范管理.研究表明男导师一般采用第一种,而女导师更倾向于第二种(Malcolm.T,2003).[4]

廖继忠等学者指出导生关系从属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一大范畴,在导师与学生这一矛盾中,导师无疑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作为导师,应积极主动地同学生构建4种关系,即权威性的学术关系、育人性的管理关系、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健康的交往关系(廖济忠、王敏,2005).[5]简而言之,导师在与研究生的交往中要兼顾学术交往和日常交往.

李凤兰和张俊(2008)认为在导师与研究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可以归纳为如下4类:导学关系、交往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等4种关系.对各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现在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学生或者导师的单主体的单向运动的旧模式,逐渐转换成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的新模式.[3]

三、影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

许克毅(2000)等分别从导师和研究生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从导师的角度,以下因素是必须着重考虑的: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导师的指导方法以及导师的为人方式;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是不可忽视的.[2] 楼成礼和孟现志(2004)认为,研究生导师除了可以用法定权力影响研究生以外,其非权力性影响力也会对师生关系产生较大影响.所谓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导师的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体气质等方面,这种影响力作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性而存在,不会随其职务、地位的改变而改变.[6]

林似非(2006)在对若干文科硕士专业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行研究后,总结出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特点、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与使用、导师的指导风格以及学生的数量和导师的繁忙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还进一步提出重要性原理、匹配原理和理解原理3个扎根理论来解释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7]此外,谢安邦(2005)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科研压力以及参与外界的学术交流3个方面影响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进而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8]

有一项研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当前理工科科研团队中的导师和研究生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该研究发现:在理工科科研团队中,导师的角色在发生分化,具备了某些“老板”的特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容易在科研酬金的发放问题上产生张力;大科研团队模式的出现,为师生关系增加新的张力;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对师生互动关系起重要调节作用(寥来红,2005).[9]

高鹏等人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相关因子,同时根据权变理论,可将相关因子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影响因素理解为:导师的风格、研究生特征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态度从基础上决定两者关系;导师的风格是影响两者关系的直接因素;环境因素又包括学生数、科研环境、导师繁忙度、课题和酬劳等(高鹏、李媛、张伟倩,2007).[10]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还受到研究生规模,高校在研究生发展的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导师对资源利用和导师经验、能力、责任心等影响.研究生扩招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因导师所带人数的增加而减少;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采取扩招政策,而学校本身条件,如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导师对学生指导不足,师生关系松散;导师对资源利用以及个体能力也会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埋下伏笔(徐娜,2007).[11]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因素,有导师和学生的因素,有权力的因素,有指导方式的因素,有学科的因素,有环境因素,还有科研制度的因素等等,这对本研究更深刻地了解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师生关系离散化矫正对策研究

关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类探讨师生关系的文章中,主要包括针对导师、研究生、有关管理部门等不同方面所提出的建议.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提出改进师生关系的措施包括:从导师方面看,应在学术研究上给学生更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应该更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应该克服对导师的害怕和害羞心理;从管理部门看,则包括组织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师生联谊会(陈世海等,2003).[3]

针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导学关系”失落的两种表现:雇佣关系替代“导学关系”和导师“放羊”,楼成礼等人提出通过适当加大研究生补助的金额和拓宽补助途径,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导师体制、建立研究生维权制度、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等途径重构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楼成礼,孟现志,2004).[6]

林伟连、吴克象等(2003)认为要改善师生关系要突出导学关系,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导学关系为主导,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二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若干对策,如导师业绩制度的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优化,经济杠杆在优化师生关系中的运用,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范式,师生之间的调适、匹配才是良好指导效果的关键.[1]

管岭(2009)认为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创新教育理念,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良性师生关系,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定位与和谐的互动模式.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在学习者创造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12]

五、对已有研究的一些思考

已有的关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在上述一些文献中,尽管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早就成了众多学者研究对象,但是对于师生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2005年后才逐渐增加;2006年至今,相关研究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总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中,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真正专业性研究很少,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观点常常散见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的著作中.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采取的仍是经验归纳、思辨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只有为数不多的采取了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

第三,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目前的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师生关系的一般理论描述层面,或者从自身经验对师生关系的归纳与分析,缺乏运用某种理论框架对现实的研究生教育中呈现的丰富而具体的师生关系进行描述与分析.

第四,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当前的研究文献主要是导师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或与此相关的问题,较少涉及从研究生的视角来分析该问题,特别是从研究生的角度来探讨他们对所经历的师生关系的评价和体验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另外,更多的学者从教育学或心理学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其次从现实出发,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出现的相关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其中众多学者的观点大致雷同.笔者认为,此类研究缺乏一种跨学科研究,即从文化学角度出发,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解释和更佳的改善途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

【参考文献】

[1]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2]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9-62.

[3]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176-178.

[4]Malcolm. T.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M].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5]廖济忠,王敏.对新型导生关系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56-59.

[6]楼成礼,孟现志.研究生导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当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51-52.

[7]林似非.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谢安邦.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研究[A].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05 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35-37.

[9]寥来红.科研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关系研究一以“华北大学”三院为个案[D].北京大学,2005.

[10]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44-147.

[11]徐娜.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5-6.

[12]管岭.试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9):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