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理进程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62 浏览:95086

[摘 要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后金融时代”的新环境下,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进一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为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理论研究作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纵向上,作者从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入手;横向上,作者从国内研究出发参考国际形势得出结论启示,对与会计准则国际化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和综述,最后对该领域进行前景展望.

[关 键 词 ]会计准则 国际化 理论进程

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会计改革的历史,会计准则国际化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内会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笔者主要对前人的研究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求能够直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

一、国内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理论研究的综述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划分

综观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过程,经阅读发现国内众学者对其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个别年份意见不一.

1999年以来曲晓辉、陈少华、杨金忠、陈瑜等学者认为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阶段性研究内容综述

1、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会计准则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的研究评述.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于1985年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重要开端.经查阅发现该阶段基本没有学者就该类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理论研究.

2、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会计准则协调阶段的研究评述.从1992年学者开始关注该问题并作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我国三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展开:

(1)第一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2年2月在深圳市召开.朱海林(1994)主要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英、法、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流量表会计准则或草案进行了比较.

(2)第二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4年12月在上海召开.冯淑萍(1994),唐国平、施芸芸(1994),熊动员、唐国平、朱海林(1995)就研讨会讨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作归纳,阐述要正确认识五大方面关系,其中第一点即为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

(3)第三次会计准则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普遍认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是我们改革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之一,但中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江川(1997)主要从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关系人及其动机来分析财务报表的编制者、用户、审计者和政府机构对待会计准则的立场,对于如何长期有效地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3、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会计准则趋同阶段的研究评述.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大方面:

(1)规范性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葛家澍就高质量会计准则从1999年到2002年发表了三篇相关研究论文:

葛家澍(1999)针对1997年9月美国证交会主席ArthurLevitt在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的演讲《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评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具有的特征,从而得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葛家澍(2000)系统评述两个方面的动态:一是FASB对于Arthur Levitt提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反应,二是关于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葛家澍(2002)回顾五年前在美国讨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继续阐述两个主要问题.

②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对策研究.盖地(2001)将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表明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充分认识存在的“小异”,最后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对于其实质众多学者达成共识,差异原因、对策分析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实证性研究.我国从2000年开始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国际趋同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国际趋同程度和国际化效果的实证研究.

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实证研究.王华、丁友刚、赖红宁(2000)突破定性分析,进行定量研究.以范,德,塔斯等欧洲会计学家的相关论文为参考,介绍国内和国际定量协调化的衡量方法.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2004)以《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前后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A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来判断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程度.

②会计准则国际化效果实证研究.王建新(2005)运用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2001年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经验数据,分别从国际化结果和过程角度就会计盈余质量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对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分析.曲晓辉、高芳(2006)首次系统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量化研究,从编制的会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含量和会计盈余质量四个方面差异,对准则协调效果量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参考国际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结论和启示

(一)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美国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有两股势力在推动.

2.在IASC改组前后,FASB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以前的被迫消极趋同变为主动积极趋同.

3.美国当前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的制定以及所采取的趋同措施都是非常实务的.

(二)欧盟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掌握会计准则的最终采纳权和主动权

2.协调法则和准则的关系

3.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三、结论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角度很新颖,但是国内学者在实证研究上尝试的较少,仍需要继续进行该方面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