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62 浏览:157388

摘 要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经历了从借鉴性到基于项目情景分析的发展脉络.不同区域承发包市场、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形成的前因要素、对信任的感知都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统一于项目治理框架内的信任与控制具有互补性;信任通过项目管理与治理等相似度检测变量促进项目成功.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趋势.

关 键 词 :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控制;项目成功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20-04

Research Summary of Trust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YIN Yi-lin1,2,WANG Yao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2.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This paper,on trust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in construction project,process of reference study to situational analysis.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arkets,trust attributes and trust perception between owner and contractor are different;trust and control are plementary in the framework of project governance;trust can facilitate project success through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governance.And,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it indicates tendency of relevant research in space perspective.

Key words:owner and contractor;trust;essence;control;project success

工程实践中,业主与承包商关系被习惯性地界定为一种对立的、缺乏效率的契约关系,对抗思维普遍存在,相互不信任制约了项目成功的实现.缘于对现实情景的关注,学者们对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产生了兴趣.Kadefors以项目缔约及履约阶段特征为切入点,剖析了不信任表象:在契约谈判阶段,业主与承包商将过多的精力置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合同条款设计,试图将更多的风险转嫁于对方,风险分担合理性受到了损害,甚至在项目初期就出现了因不信任而导致的合作困境[1];在履约阶段,双方的不信任诱发了在面对诸如变更、索赔等风险扰动因素时,总是以不合理变更、恶意索赔的预期审视对方,争执与冲突抑制了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2],即使是施行被广泛认知具有较强合作特征的“伙伴关系模式”,项目也可能因信任度不足而失败.

受O E Williamson治理视角下的组织信任研究启发,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功效被揭示,经验表明工程交易中的信任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缓释合作困境的功能.尽管相关实证研究还不够聚焦与系统化,但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建立可有效促进项目成功的论断已在不同项目情景中得到了证实[2,3].近年来,针对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以现有文献报道为基础,本文围绕信任本质、形成及动态演化等一系列主题,梳理信任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研究未来趋势与方向.

1.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解析

1.1 项目特征认知下的信任本质揭示

对于工程项目范畴内的信任本质,理论界还未有公认解释[4].但可以看出:项目本质的差异化界定决定了信任在项目情景下的本质特征.传统观点将项目视为在一定约束下进行的一次性任务,侧重投入与产出关系,信任在其中表现为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另一项要素[5].随着对项目本质的深入理解,研究范式从技术型逐步过渡到了契约及关系.在项目临时性契约组织及社会网络组织认知下,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体现了“嵌入性”观点,即信任以关系治理因子或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形式显现于项目情景内,并与契约治理要素相互作用,实现治理机制的均衡[4,6].不同项目特征认知下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解析见表1.

尽管针对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本质的零星研究散落在资本要素、项目治理因子与制度环境、影响参数等不同视角,且不够深入与详实,但总体研究仍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即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突显.显然,这不是偶然的一致,根源在于不完全契约与信任的密切关联.

1.2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信任问题分析

(1)作为关系治理因子的信任与机会主义预期

工程项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体现在无法完全预期项目周期内的潜在风险并预设相应合同策略集[7].在有限理性检测设下,通过契约设计解决委托写作技巧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不现实.然而,风险中存在着收益,业主与承包商在自身利益驱使下,理性地会以项目缔约阶段隐藏信息以及履约阶段隐藏行动等机会主义行为预期考量对方,将道德风险视为所面临的关系型风险.理论上,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关系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意图及彼此合作行为预期,因而在充斥不确定性的项目情景下,机会主义预期发酵,不信任成为必然[4].

(2)作为制度环境与影响参数的信任与项目控制权 在契约不完全的天然属性及不信任的情景下,业主与承包商对项目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博弈成为了必然,双方将对控制权的争夺作为应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策略.相反,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下,业主具有通过权力让渡,将部分控制权转移给承包商的可能性.当预期风险发生时,承包商无需请示业主,可通过让渡的控制权而采取合理的行动,从而实现风险控制效率的提升[8].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业主依然存在因过度信任而承担由于承包商机会主义动机驱使所诱发的低效率风险,一个理想的信任水平与控制权的耦合是契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情景依赖性

如前文所述,临时契约与社会网络认知拓展了项目一次性任务特征,为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奠定了分析的可行性.并且,伴随着信任本质的深入解析,早期的借鉴性研究也延伸到了项目情景下的典型性研究.

2.1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发展脉络

在早期借鉴性研究中,动态信任模型、螺旋信任模型以及信任与风险驱动模型的适用对象都界定为组织层面.项目临时契约组织特征的提出,为借鉴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但此时的信任研究仅仅是简单的将信任概念、类型等直接引入工程项目领域,情境性分析不足.相比于传统组织,工程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以及利益诉求差异性等特征.为了增强信任模型的可解释性,从工程项目契约不完全以及业主与承包商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出发,Hartman构建了基于项目过程的信任模型[9],涉及项目初期正直型信任,因行为互动而逐步形成的关系型信任以及基于已完工程的能力型信任.而Wong与Cheung等人则是从承发包合同、市场声誉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型信任、认知型信任及影响型信任模型,SEM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在香港工程领域中的适用性[10].与此同时,Zaghloul与Hartman[11]、Kadeors[1]、Lau与Rowlinson[4]等人将信任与契约激励、控制等治理要素相联系,分析了业主与承包商的信任关系,不断揭示工程项目信任“黑箱”.正是由于对信任问题的逐步明晰,研究由内涵向外延扩展,探讨信任与项目成功因果关系的文献开始出现.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2.2 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问题研究的情景依赖性

区域环境与项目情景的差异使得信任研究具有地域独特性.在变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实证分析表明:在加拿大承发包市场中,业主与承包商的信任更多源于能力与行为态度层面[12];而在香港市场,彼此的市场声誉是重要的信任源[13].并且由于情景特征,信任效用的项目着力点也有所差异,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工程项目信任研究情景依赖性分析见表2所示.

尽管一定程度上实证选取空间范围及样本大小潜在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性,但不可否认情景分析对信任研究的重要性.值得关注的是,以中国内地建筑市场及项目情景为背景的信任研究相对鲜见,需要学者们予以填充与丰富.目前仅发现了Jin和Ding等人基于中国内地建筑市场的信任研究[17,18],如Jin建立了一个以应对项目风险为目的,以项目交流策略、联合决策等要素为主体的信任模型,并以中国内地建筑市场中的业主、承包商及咨询方为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

3.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形成及动态演化

3.1 信任形成的前因要素

项目招投标及合同谈判阶段,业主与承包商初始信任的建立依赖于尝试性信任源所发挥的信号传递作用,借以缓释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机会主义预期.而甄别信任信号的有效途径在于彼此对项目管理能力及市场声誉的评估[2,16].Hartman与Wong的信任模型都强调了上述要素[9,10],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已完工工程项目绩效、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管理能力及财务能力等是信任形成的重要前因要素.但需要说明的是,市场声誉作为一种未被完全证实的信号信息,将作为信任信号是基于隐藏虚检测信息对于市场声誉较低的业主或承包商成本极高.因而,在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市场声誉作为信任信号的有效性才得以保障,这也就解释了上文所提及的香港建筑市场中业主与承包商对市场声誉的关注.

毫无疑问,工程项目合同条款设计是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焦点,谈判期间的风险分担条款直接影响着业主与承包商彼此的行为预期.在信任的前因要素中,基于满意条款而产生的合作型信任是信任信号的重要来源.推导过程在于,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下的满意条款是双方互惠行为的表现,而这种互惠关系可以促进信任的产生[19].另外,在风险分担过程中,双方会评估谈判过程的交易成本、博弈程度以及风险承担程度与所获收益是否匹配等信息来甄别相互信任信号的强弱,过分地强调自身收益,试图降低承担风险的行为是机会主义动机的表现,潜在导致不信任循环的开启.相关研究还表明非司法解决程序(ADR)的采纳是合作双方追求“双赢”的表现,也即信任的显现.除上述论及的信任要素外,市场规制措施、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也影响着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初始形成.

3.2 项目管理交互行为下的信任动态演化

信任作为心理预期的现实反映,从项目初期的初始信任到履约阶段的关系型信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随着项目进程,因设计变更、地质变化等风险扰动因素而诱发的业主与承包商非合作行为发生概率上升,由此而产生的恶意索赔与反索赔、风险条款调整差异性解释以及不合理的争议处理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关系型信任水平的动态变化[1].以市场声誉及能力认知等前因要素而形成的初始信任会逐步被以项目管理互动而形成的关系型信任所取代,信任展现动态波动性规律.通过文献综述,影响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形成与演化的有关要素见表3所示.

4.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与控制、信任与项目成功的关联关系

4.1 项目治理框架下的信任与控制关联关系

(1)信任与控制的理论性探索 早期项目的治理研究强调正式的控制手段,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项目绩效的影响.随着项目治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普遍意识到项目绩效的改善有赖于正式的控制,但也需要非正式的关系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控制与信任则是正式与非正式的两类手段,共存于治理结构.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替代以科层契约为代表的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补充方式减少控制过程中所付出的事前与事后交易成本.同时,控制机制的强度又反作用于信任水平[20].上述研究对信任与控制的关联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但存在的问题是,对信任和控制的讨论缺乏对二者之间内生关系的实证研究,仅仅依赖经验及理论研究容易产生估计误差.如果缺失信任与控制的精确化分析,任何旨在项目治理框架内均衡运用信任与控制手段的治理策略很可能出现悖论,如过低或过高的信任会使双方拒绝承担风险或者盲目地承担风险,最终都将阻碍项目成功的实现.

(2)信任与控制的实证研究

最近的研究在信任与控制的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样本数据表明信任与控制在项目组织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并且信任是发挥控制效用的先决条件,相关样本证明了经验及理论研究的结论.以香港建筑市场为背景,Tuuli和Rowlinson等人的实证分析表明: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程度高可以促进双方积极的行为互动,包括不再过多算计过失责任与追讨承担者,而是将更多精力置于风险解决方案[21].同时,Eriksson与Laan通过对瑞典87位业主的问卷调查,发现该区域业主过于注重正式控制手段,数据显示控制的实施并没有发挥预期效果,但却导致了彼此间信任的缺失,最终影响了项目成功的实现[22].上述研究虽然能够清晰地观察业主与承包商信任与控制的作用关系以及对项目成功的影响,但是也并未实现对信任与控制的精确性描述.项目治理框架内信任与控制间的比例定量分析、耦合模型构建是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前沿性课题.

4.2 信任与项目成功的关联关系

工程项目信任模型的构建为揭示信任提升项目成功的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2,10],通过理论推导形成的研究检测设与实证分析揭示了信任与项目成功间的不同关联路径.以管理模式为中间变量的信任提升项目成功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效伙伴关系模式并不会自发产生,信任是诱导伙伴关系模式效应显现的关键治理因子,通过信任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进而促进项目成功[23].而对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招标—建设(DBB)管理模式,在业主与承包商存在一定信任的情景下,以可建筑性与可施工性为切入点的联合设计、分包商的联合选择等策略而形成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项目成功的重要途径[22].作用于项目管理模式外,信任还可以有效激活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软要素功能,实现项目的成功.如,信任通过提高业主与承包商对工作关系的满意度[12]、促进项目范畴内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与发酵[3]、提升多组织项目信息交流系统效率[24]等一系列中间变量影响项目成功的路径都得到了样本数据的支持.总之,不同视角下的科研成果为拓展基于信任的项目成功机理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逻辑与方法.


5.结论与启示

大量文献从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的内涵与外延等层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其中几个关键问题仍有待深入:

一是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形成机理与量表开发.尽管国外文献已有此方面的研究,但研究过于偏重经济学范式,缺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因而理论与经验研究仍可能没有完全揭示出信任的本质与维度体系,这一基础性问题也潜在造成了信任量表维度构建的片面性.

二是信任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目前的研究在动态演化机理方面存在缺失.相关研究仅仅涉及到影响因素层面,项目情景下的动态演化机理及实证分析是有待解决的另一项基础研究.

三是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信任与项目成功的因果关系模型还不完善.毫无疑问,信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项目成功.在现有文献中,信任与项目成功间的因果关系被表述为:信任作用于一系列项目管理要素(如知识管理)与治理要素(如风险分担),经相似度检测传导机制促进项目成功.但目前对中间变量的探索只是局部的发现,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因而建立一般化模型阐述他们之间的内生因果关系是厘清中间变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