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高原中长跑训练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86 浏览:117656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类法,通过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2008―2012年高原中长跑训练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促红细胞生长素(EPO)”等生理生化指标;“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等不同训练模式;高原训练利弊分析和方法探索是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研究的前沿热点.高原中长跑训练应该加强对不同高原地区训练的调查研究和训练方法创新,根据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对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研究展望.

关 键 词高原 中长跑 训练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22.6 文献标识码:A

中长跑运动是长距离的周期性耐力项目, 耐力素质、特别是有氧耐力对于中长跑运动尤为重要, 高原训练一直是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的重要手段.1961年春,国家体委科研所陈庆宝等对八一队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期间进行了4个月的生理测试,各项指标都有一定改善,开创了我国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先河.通过对22篇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对高原中长跑训练主要是以实验研究和现状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实验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在“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的模拟训练中抽取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现状调查的研究是通过对运动队、不同地域、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上进行调查分析;理论性研究是通过对高原中长跑训练的利弊、发展趋势上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通过对2008―2012年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现状;为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研究提供相关启示和切入.

1.高原中长跑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从2005―2012年,我国关于高原中长跑训练的文献有22篇.2008年有6篇,2009年和2010年发表数量相同,各有4篇,2011年仅有2篇,2012年有6篇.5年间我国关于高原中长跑训练论文在期刊上的发表呈起伏上升趋势.研究方向主要是从实验调查、现状调查和理论性研究3个方向进行了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5年间对高原中长跑训练的实验性研究有所减少,理论性的研究在2012年也开始增多.其中,实验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在高原环境或模拟高原环境训练中抽取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抽取的生理生化指标有血红蛋白、睾酮、促红细胞生长素、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八项、血尿素、心率等指标,现状调查的研究是通过对运动队、不同地域、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上进行调查分析;理论性研究是通过对高原中长跑训练的利弊、发展趋势上进行总结分析.

2.高原中长跑训练研究方向分析

2.1 高原中长跑训练实验研究

在关于高原中长跑训练的11篇实验调查研究中,主要对循环系统、血液、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的模拟训练中观察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高原中长跑训练的负荷大小,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在对研究对象的抽取中,仅有云南师范大学的宋淑华副教授等人进行的《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定量负荷下心肺功能特点研究》中抽取的是在校大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外,其他的研究对象都是国家一级和健将级的专业中长跑运动员.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对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6周的训练,在监测心率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平原和高原心率差异大约在50次/min,根据以上心率变化可知,运动员进入高原需1周左右的适应性训练,在第二周运动员就很快恢复适应,第三周就可以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对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中,抽取的指标主要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乳酸、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指标.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包括高原刺激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补血的铁剂适当使用可以维持运动员在训练期的高血色素水平;高海拔渐进复合的持续耐力训练,先提高训练量,再提高训练强度,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适度的高原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促进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含量来增强血液的协氧能力,提高耐力训练水平,对机体产生良性影响;刘海平等人在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住低训的研究中发现:世居海拔2260m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高住低训(HiLo)训练期间,除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低氧第1天有升高趋势外,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均未发生有意义变化.对排泄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中,抽取的指标主要是尿液中的ph值、尿蛋白(PRO)、胆红素和酮体.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包括通过在模拟高度海拔2000米(舱内)和平原(舱外)的不同环境中,相同训练负荷条件下对运动员的尿液变化进行了观测,发现在舱内外进行相同运动负荷时,舱内的某些指标的阳性和偏阳性率要多于舱外,说明运动员机体除受负荷强度的影响外,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呼吸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中,抽取的指标主要是最大摄氧量和肺活量.通过在海拔2000米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发现最大吸氧量从平原的每公斤体重51.6mL提高到每公斤体重59.5mL;肺活量由3850mL提高4400mL;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递增负荷的跑台测验中,机体达到无氧阈时,心肺功能各项指标和休息期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

2.2 高原中长跑现状调查研究

在关于高原中长跑训练的4篇现状调查研究中,主要通过对运动队、不同地域、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上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相对的建议.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的训练计划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一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强度达到极限.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训练为主,运动负荷减少;在对高原地区中长跑运动的开展现状中发现,甘肃省中长跑运动水平一直处在全国第一军团,但与国内, 特别是国外中长跑成绩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从2005年“十运会”及以后的一系列比赛中都呈现下滑的趋势;我国高原训练基地已有20多个,体能训练设施较为完备的训练基地如云南海埂、呈贡(1895m)及在建的迪庆(3300m)、青海多巴(2366m)、内蒙古武川(1700 m和甘肃榆中(2260m) 等高原训练基地.在对不同海拔的高原地区研究中看出,1760m 左右的海拔高度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最低的高度,在此高度上训练,运动员身体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开始逐渐增加,而到了3000m 以上的高度进行训练就会对运动员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进行高原训练时也要考虑海拔的选择,借鉴高原训练中成功试验的训练模式来进行训练. 2.3 高原中长跑训练理论性研究

高原中长跑训练的7篇理论研究中,通过文献的搜集对高原中长跑训练的利弊、发展趋势、训练计划的选择上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够促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时所承担的风险也非常大,一旦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强度不适宜,便会造成机体的伤害;高原训练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正反两面的双重性.对运动员的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在高原中长跑训练的方法中,研究者对海拔高度的选择、训练的方法都做了阐述,研究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预缺氧训练可以从1740 m 的海拔高度开始进行机体刺激,然后在刺激―适应―刺激中逐级提升海拔高度;在高原中长跑训练的发展趋势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利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起到高原训练的效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通过模拟不同海拔的高原氧气浓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缺氧刺激,有效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保证运动员体能的充分发展.

3.高原中长跑训练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我国高原中长跑训练的研究数量较少,并存在重复研究;在实验研究中我国只对循环系统、血液、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高原地区上的中长跑训练开展研究的较少;关于高原训练研究前景, 有专家预测:“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 但由于高原训练效果受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高原训练本身又无统一固定的模式,所以有关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仍会有分歧和争议.”而对于高原中长跑训练来说,我国更应多进行高原地区的现状调查,以及利用模拟高原的训练中探索新的高原训练模式;在试验性研究中注重营养与机体的关系研究,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行探索研究;在高原中长跑训练中注重对训练方法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外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