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发生的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91 浏览:153593

摘 要 关于学生抑郁症的研究,我们发现,抑郁普遍存在学生人群中,抑郁产生的原因涉及到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因素,存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增进对学生抑郁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帮助.

关 键 词抑郁 抑郁理论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1抑郁的概念

抑郁,通俗的指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各种症状,如焦虑、激越、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观念.具体可以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最新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版(CCMD―3).

在青少年抑郁的研究中,目前的研究文献大多将青少年抑郁分为三类:第一类,抑郁情绪(Dpeerssde Mood),指一个人悲哀、不幸福和烦躁的心境,是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第二类,抑郁行为的症状(Dperessive Sym Ptoms),指由青少年行为问题而引起的个体悲哀情绪的现象,与青少年退缩、身体不适、社会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过失行为等密切相关.抑郁症状主要的信息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父母、老师和青少年自己,其特点是具有许多由抑郁引起的身心不适症状,并伴有社会性发展不良(贾继敏,2001).第三类,基于临床诊断的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指抑郁的严重状态,即个体由于长时间受到抑郁影响而不能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表现为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倦、低自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望感、想等心理和生理症状.


2抑郁的理论

2.1人格理论

结合与抑郁有关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以Blast等人(1974)提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即依赖性人格和自我批评性人格特征理论,情感依附型(anaelitie)抑郁和摄取型(introjeetive)抑郁,以及社会奖赏型(sociotropias)人格和自主型(autonomous)人格理论相互对应.该观点指出,依赖型人格与社会奖赏型人格都注重个体与他人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当人际关系失败或被他人拒绝时,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导致抑郁;而自我批评型人格与自主型人格则注重成就及个人的独立性,当个体无法控制自身所处的环境或失败时就更容易导致抑郁.

2.2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Sehgman用动物的最初习得无助理论解释人类的抑郁情况,即当个体处于某种状态下,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或者无法控制发生的事件,进而产生的孤立无助感,最终导致抑郁的产生和行为的丧失.尽管这个理论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能解释抑郁产生的原因,但它不能解释低自尊的人产生抑郁的原因.1978年,针对这种不足,sehgman和Abramson从三个维度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归因:即稳定一不稳定,内部一外部,全面一特殊.他们认为那些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的人更加容易产生抑郁,归因的每个维度都对抑郁的产生起到作用,抑郁的产生取决于归因.1988年,Bramson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抑郁的绝望理论:归因的风格只表现在稳定一不稳定、整体一局部两个维度上,它和消极生活事件一起,被看作是抑郁的诱发原因,当个体把消极事件的发生归因于稳定和整体时,先导致绝望,进而导致抑郁.

2.3素质一压力理论

20世纪60年代精神分裂理论中提出的抑郁素质一压力理论,被心理学界借用来解释抑郁产生的原因,即认为压力激发素质,把患病的潜在倾向转化为现实.Monroe和simons(1991)认为,在原因产生过程中,压力和素质之间至少存在三种关系:一是素质和压力共同构成抑郁产生的前提必要条件.二是素质是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压力只是素质的一个结果,或是可以说是抑郁产生的一个结果.也可以说,压力对病因的贡献很小,只是一种副现象,压力并不是决定抑郁产生的重要因素;三是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是压力.特定的压力是引发抑郁的基本要素.素质的存在仅仅是增加压力产生的可能性而已.

2.3.1 Beck的认知理论

Beck认为抑郁患者的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是消极的,包括消极新年、思维和想象.他认为,认知过程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接受和评价信息、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预测和评估结果.Beck以“抑郁认知三联征”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抑郁障碍的产生.所谓抑郁三联征,是指个体对子我做消极评价,对以往经验做消极解释,对未来做小机遇期;该理论认为,抑郁患者对自己做出不合逻辑的推论,而这种逻辑上的错误退了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良行为和情绪障碍.抑郁患者用自我贬低或自我责备试图去解释所有事件.

2.3.2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

对于抑郁的解释,Hamkin和Abramson 2001年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称为应激认知易感交互作用模型,比较突出的特点有:(1)认知易感性因素,是一个整合概念,包括功能失调,归因认知偏差,低自尊等;(2)强调负性情感的触发,认为负性生活实践首先导致负性情绪的触发,而不仅仅是具有易感因素的人,才会和这种负性情感长久持续存在,并最终导致抑郁.对于恢复期或患过抑郁已痊愈的人,负性应急也容易触发曾经有的负性情感.(3)这个模型有一个原因促发的链式结构:负性应激导致负性抑郁,对于有认知易感性的人,负性情感持续存在导致抑郁或复发.

3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研究学生抑郁症状的成因的进展.与家庭环境:(1)有研究表明在家庭因素侧重于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2)戴兴康等人的研究抑郁症状学生与家庭心理环境密切相关,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是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矛盾性是抑郁、焦虑症状形成的危险因素.(3)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家庭环境变迁组学生在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普遍高于对照组,尤其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还有的研究也显示父母关系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的儿童抑郁检出率较高,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儿童抑郁检出率也较高.(5)在家庭亲密度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家庭亲密度与抑郁、焦虑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较高的亲密度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同时发现家庭亲密度对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通过对豫北5个城市的1240名学生的调查可知,家庭亲密度量表与高中生焦虑、抑郁存在相关,家庭亲密度对抑郁的预测比对焦虑的预测更重要;由此得出结论,家庭环境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改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还有其它的研究发现抑郁与自我效能感有联系:(1)研究表明研究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存在相关.(2)自我效能感与应激、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应激与抑郁均有显著相关存在.(3)等研究结果发现: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得分存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