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76 浏览:104554

【摘 要】反义词在词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使人们能更好的把握客观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更加准确、鲜明遣词造句,对于阅读和语言运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反义词的研究做整体的综述.

【关 键 词 】反义词;判定标准;研究状况;反义词的同一

反义词,简而言之就是语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一、分类

反义词分为两类:相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是指反义词A和反义词B并不互相排斥,两次存在中间状态,是A不一定是B,是B不一定是A,如上下、雅俗;绝对反义词指反义词A和反义词B互相排斥,两者不存在中间状态,是A就非B,是B就非A,如正反、生死.

二、判定标准

反义词的判定标准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的标准,具体如下:

(一)意义标准

1.意义相反或相对

50年代,判定主要强调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

如孙常叙在《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认为“彼此涵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是反义词”;周祖谟在《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语文学习,1956年第5期)中认为“反义词是意义相反而且有对立性的词”.

2.某一或几个义位相反或相对

到了80年代末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明确提出“反义词也就是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另一些词) 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的.所以,一个词有几个义位,就可以有几对反义词”.

这种方法使反义词得判定精确化.

3.词义必须只在某一语义成分上相反

80年代初,石安石、詹任凤在《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语言学论丛,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提出一组反义词“必须在某一个语义成分上相反,而且只在某一个语义成分上相反”.

这个标准是机械的,因为现实中存在复杂的、丰富的的语言现象.

4.王振坤和谢文庆(从义素角度判定)

王振坤和谢文庆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判定反义词.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他提出前提义素和断言义素的概念.前提

义素表示客观事物的意义范围;断言义素是对前提义素的陈述,是说话者使用该词义时想要告诉听话者的那部分内容.

王、谢认为确定某一对词是否是反义词要看两点:

首先,要看表示意义范围的前提义素是否相同;

其次,要看它的断言义素是否形成对立或相反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如“大和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大: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小: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分析这两个词的词义,它们的前提义素是相同的,断言义素形成了对立关系.因此大和小是一对反义词.

(二)语音标准

这个标准主要讨论下面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音节是否对称、两词的声韵配合关系.

1.音节问题

例子笨:聪明,乱:整齐,脏:干净,生:死亡.

主要有两种观点:

(1)反义词的音节应该对称

80年代,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提出“音节不同的不能构成反义词”.

(2)反义词的音节也可以不对称

张拱贵认为“反义词重在意思的对立,不仅不受声调的限制,有时候也可以拿个别的词来和词组对比”.

2.反义词的声韵关系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1983年版)指出“古今字义相反者,亦多同声.天地、男女、生死、阴阳等之类皆是”.

王力也指出“凡两词的意义相对立者,其音亦往往相近”.

80年代,对反义词的声韵关系的观点是“反义词义反音亦反”.

(三)词汇标准

主要论述“词和词组”、“词和其否定式”.

1.词和词组问题

这里有两种意见:

(1)词和词组不能构成反义词

90年代,许威汉在《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强调“词和词组不能构成反义词,比如,‘乱’和‘井井有条’,‘麻痹’和提高警惕’,尽管表示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意思,也不宜看作反义词.”

(2)词和词组能够构成反义词

这部分我们将在词和其否定式的关系中谈到.

2.词和其否定式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词和其否定式不算反义词

50年代周祖谟《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语文学习,1956 年第5期)提出“反义词表示意义对立等而不是指用简单的附加语所表示的一种对比”.

(2) 词和它的否定式算作反义词

50年代张拱贵在《反义词及其在构词上和修辞上的作用》(中国语文,1957年第8期)中提出,“语言中带不的词和跟它相对立的那个词既可以是矛盾关系,也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反义词应该包括带不字的反义词”.

三、反义词研究状况

大体上反义词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以前――萌芽期;

3.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时期;

3.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深入发展时期.

(一)萌芽期――训诂、修辞研究

甲骨文、先秦时期的《诗经》、《老子》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反义词现象.如《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经利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训释词义.最早列出反义词的是《佩文韵府》. 这段时间已经注意到了反义词现象,但限于训诂和修辞方面.


(二)发展时期――定义、分类、判断标准

直到五十年代才逐渐对反义词有了一些研究.

孙常叙首先明确论述了反义词现象.孙常叙成为后来把反义词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开始.

这一时期对反义词词性是否相同的问题上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反义词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训诂学的限制,有了理论探讨.

(三)深入发展时期――专书、专题、新方法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反义聚合的问题

石安石和詹人凤在《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明确指出:“通常说,某词与某词是反义词,严格地说,应称反义词聚.”认为反义词聚的共性有两条:“第一,两项词义间的关系必须是逻辑学概念间的可比较关系中的不相合关系”;“第二,两项词义必须在某一个语义成分上相反,而且只在某一个语义成分上相反.”

2.提出言语反义词的问题,将反义词的研究扩展到词的运用中

符淮青在《言语反义词》(《语文知识丛刊》,地震出版社1981年版)一文中提出了言语中反义词的现象,指出“有不少非语言反义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一定条件下,表示了相反的意义,构成了反义关系.我们把这种情况叫言语反义词.”他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的“爆发”和“灭亡”,这些词都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显示了这两个词在这里表示了现实生活中非此即彼的对立”.

3.提出对义词的问题

朱星在《汉语词义简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对义词”的概念.

对义词一般与反义词相混,其实还是有分别的:对义词义可并存,反义词文不能并存.如天、地,日、月,是对义词;生、死等大、小,是反义词.

4.刘叔新的研究

80年代后半叶,刘叔新在《汉语反义词语的类别和特点》(《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三期)对反义词成立的条件概括为六点.

5.词典编纂

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成果是《汉语反义词词典》的问世,(张庆云,张志毅,齐鲁书社,1986年版),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反义词典.这部词典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注重实用.

6.反义词的同一

刘叔新和周荐在合著的《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一书中提出“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不但并不相反对立,而且彼此密切关联,这种关联现象表现在彼此往往互相牵连、纠缠在一起”.

总之,对于反义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其中的判定标准还存在很多模棱两可的问题,新时期随着国外理论的引进、对专著的研读,必将会使反义词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振昆,谢文庆.反义词的义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2]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商务印书馆,1992.

[3]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语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