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公开课看美国教育精神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3 浏览:15360

摘 要:近年来,“美国大学公开课”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它代表了“开放教育资源”这一世界教育领域方兴未艾的潮流,并有着改变传统教育习惯的前景.目前“美国大学公开课”的代表,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MITOCW),卡耐基梅隆大学“开放学习项目”(OLI)以及哈佛大学与波士顿公共电视台(WGBH)共同出品的系列公开课.“美国大学公开课”体现了美国“品格教育”“启发式教育”“参与式学习”的精神,它既启发中国学生改变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也刺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Abstract:“Americanuniversitiesopencourses”hasbeenaheatedlydiscussedtopicinresentyears.Itrepresentsthatasanascendingtrendinworldwideeducationalfield,“openeducationalresources”enjoysaperspectiveofchangingtraditionaleducationcustoms.Currently,therepresentativeofopencoursesinUnitedStatesisthe“OpenCourseWare”in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OCW),OpenLearningInitiativecoursesin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OLI),andaseriesofopencoursesjointlyproducedbyHarvardUniversityandWGBH.“Americanuniversitiesopencourses”bestillustratetheprincipleofcharacterbuilding,heuristiclearning,andinteractiveteachingintheUnitedStates,whichnotonlyenlightensChinesestudentstoaltertheirwayofacquiringknowledge,butalsostimulatesareforminChinesehighereducationsystem.


关 键 词:美国;大学公开课;教育精神

KeyWords:AmericanUniversity;OpenCourses;Educationalprinciples

作者简介:朱田霖,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2

近年来,“美国大学公开课”成为学生中热议的话题.以哈佛大学公开课为代表的一系列美国大学公开课视频在中国走红.舆论界就此展开了热议,2010年第46期《中国新闻周刊》与2010年第47期《新民周刊》相继刊登了关于此话题的专题文章,人们发出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公开课”的疑问.经分析,“美国大学公开课”的背后,是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在支撑.国内关于“美国大学公开课”的研究主要在教育技术层面,本文试图分析“美国大学公开课”与美国教育精神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分析结果对中国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美国大学公开课的现状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做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abbr.OER)的尝试.根据美国学者MarshallS.Smith的总结,“开放教育资源”包括教授内容(content):课程、书籍、课程计划、文章等,还包括开发工具(tools):虚拟实验室、模拟、游戏,以及支持软件.“开放教育资源”免费在网络上提供,它有利于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根据目前的趋势,该运动有可能推动世界教育的一体化,改变教育习惯.[1]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管理层决心把学院的核心课程逐步在网络上公开.这就是“开放课程项目”(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OpenCourseWare,abbr.MITOCW).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正式推出了“开放课程项目”,从而掀起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放课程项目”公开的内容包括教学纲要、阅读书目、课堂笔记、评估、课堂视频.到2007年为止,共有1800门该学院课程在网上公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老师和公众在网上获得了这些课程的信息.[2]此后,美国一批著名大学也纷纷制作了自己的公开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哈佛大学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分为学分课程和非学分课程两种.非学分的课程完全免费,面向全世界开放,而学生在支付一定学费之后可以通过学习学分课程并获得学分以及哈佛大学拓展教育学校的学位证书.非学分课程包括:“古希腊文明中的英雄和反英雄”、“计算机入门”、“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国:传统与超越”、“20世纪世界战争与社会概况”、“抽象代数学”,等等.同时,哈佛大学提供超过600门的学分课程,涵盖艺术,人文,商科,管理,语言,文学,数学,工程,环境,计算机等几乎各个领域.此外,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一个专门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公开课程的平台EdX,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免费提供来自哈佛和麻省的在线学习的课程.EdX机构希望通过本项目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在线学习者的社区联盟,优化每一个人的教育资源.在提供在线课程之余,EdX机构同时借此机会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探索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EdX基于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用来提供课程的线上版本的科技平台MITx,包括视频课程,嵌入式测试,实时反馈,由学生评级的课后问题及答案,网络实验室等等.尽管在线课程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模式的本科教学,但是它可以提升两所学校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资源的互补.[3]目前,美国的教育机构在采取多种刺激知识开放的措施.一些大学的校长将“开放教育资源”及其透明性视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机制.教授们如果对他们的教学内容满意,就会乐意把他们的教学材料分享出来,这样他们可以建立在全球的名望,并且有助于他们不断改善和提高自我.政府等管理部门乐于看到知识的公开和转播,这样将极大促进知识的积累以及学术机构间的交流.很多教师很希望了解同行的教学方法,也乐意于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4]

二、公开课与美国大学教育精神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和交流方式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共享网络公开课,教师更多的处于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组织和学习的中心,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不能只将自己熟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共同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不仅是其所搭载的互联网的时空开放性,也表现在组织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共享合作的学习经历.这恰恰体现了美国教育精神:“产生问题的教学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而不是老师的发问.当然,如果老师的发问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想象力、吸引力,那么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5]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许多方面的合理性,但在名校网络公开课中所提倡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共享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同时,公开课营造深入交流、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开展了充分的互动,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环环相扣的设问、反问、概念演绎推理,诱发了思考的、讨论的、表达的.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自由表达,鼓励用多元视角看问题,设置开放式问题,教学始终处于不停息地思考比较、综合、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声明甚至强调:1、不允许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批评;2、问题多多益善;3、鼓励交叉式的、混合式的问题;4、如果老师必须做出评价,也会是鼓励性的评价或改善性的建议.”[6]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环境氛围,学生具有从容、坦然、阳光的心态和追寻、探索的精神状态,这使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路、简洁的观点、自然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这种复合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现学生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主动、深度参与.

第三,美国公开课涉及内容广泛,但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类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欧洲文明、现代诗歌、文学之弥尔顿、聆听音乐,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研究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对学生文史哲方面修养的重视,体现了美国追求品格教育的目标.“学校是美国的希望所在,加强品格教育是家长和学校的重要责任.教育者不能羞于进行品格教育,应当交给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而这些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够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方面的文史哲教育.”[7]

三、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学的公开课程自2010年初在中国大陆蹿红以来,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和热议.在解读了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前世今生并对美国大学精神进行了简要探索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大学公开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美国大学公开课里展示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模式,无疑给了中国大学生深深的震撼.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中国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往往意味着一边为了拿到学位勉力苦读,一边质疑自己当下的努力是否值得,并对未来充满了迷惘.在这样的现状下,美国名校公开课的出现往往成为了他们抱怨中国教育现行体制弊端的比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在公开课“参与式学习”精神的启发下,已经有一批人“醒来”,开始在课余时间利用网上的公开课资源获取知识,自称为“淘课一族”.更有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发起了“在线设计免费大学”的运动,力图推动教育变革,在自己受益的同时,成为了教育的分享者和创建者.

其次,从整个教育行业的层面讲,美国大学公开课带来的则更多的是教育精神上的触动.公开课所展示的“知识分享”和“公共怎么写作精神”,似乎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塔”打开窗户的可能性.2011年11月9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网易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公开教育资源,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又是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以此推进教育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是一次打造高校对外交流形象,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良机.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用意是好的,但相较于国外公开课的高人气,网民对“本土公开课”却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除去资金、技术以及宣传的问题,也许只有将教育资源的开放落到实处,让民众切实地感受到政府为提高教育平等性和公平性所做出的努力,才能摆脱东施效颦之嫌,探索出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可行之道.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意义正如一盏烛光,既映照出了中国教育变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也吸引了各界人士对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究竟路在何方.也许,这正是美国大学及美国大学精神给我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四、结语

从模式上而言,美国大学公开课是一种创新,一种探索,其可持续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至于其影响力是否会达到改变教育传统的地步,恐怕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无可置疑的是,美国大学公开课所展示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体现了美国的“品格教育”“启发式教学”“参与式学习”“互动教学”等教育精神,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大学教育的热潮.它促使学生们改变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也使教育机构受到启发,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创新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互联网方式,更多的先进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将不断地与我国教育体制碰撞、激荡,孕育出中国教育未来的崭新面貌.

注释:

[1]MarshallS.Smith,“OpeningEducation”,Science,Vol.323,No.59102,2009,pp.89.

[2]Ibid.,pp.89-90.

[3]HarvardOpenCourses:OpenLearningInitiative,June3,2012,[4]http://.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ing-initiative,2012-6-3.

[4]MarshallS.Smith,“OpeningEducation”,pp.90.

[5]王定华主编:《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学博士的体验与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6]同上书,第15页.

[7]王定华主编:《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学博士的体验与思考》,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