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该打!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73 浏览:103061

研究不深入,考证无难度,再加上远离事实与理性的无端“猜想”,主观推测与臆断,得出的结果往往就是造谣惑众,以讹传讹!这不仅是对学术精神的严重亵渎,而且也势必会自食人品与学品两败俱伤的苦果.当前,这种无难度研究与无端”猜想”的学术行为,一时“风行”,各种功利熏心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铺天盖地,无难度“猜想”的“注水学术”“伪学术”与查重的学术日益膨胀,甚且作乱学术界,扰得学术界不得安宁,学术打检测、骂娘甚至“抄家伙”的闹剧此起彼伏,没完没了,原本青青子衿,如今却不惜斯文扫地.

我们无力为学术界无难度研究与“猜想”而又“风行”的学术抑或“查重学术”进行清场,但我们可以参与对一切“查重学术”的清算.前些年名爆天下的央视“百家讲坛”就因为娱乐化操作带来的“伪学术”纷纷登场亮相,先后受到广泛的质疑与批评,像阎某“清史说”中有关袁崇焕、努尔哈赤的诸多“猜想”、王某“汉史说”中有关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是骗财骗色之“猜想”,都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质疑与揭批.


笔者十分敬畏学者曹顺庆对国学大师王国维“红楼西方观”的批评,对美学大师朱光潜有关“中国没有悲剧说”的批评以及相约黄昏前(化名)对文化大师胡适有关《红楼梦考证》中若干谬误的批评等等,都让人感到学术犹如法律,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谁弄错了都要担当挨骂的风险.可学术界有些人就是胆子大,明明没有下功夫去深入研究,却仍然敢于率尔抛出还属于“夹生饭”的东西.诸如北大一位韩氏学人就率尔抛出一部《五百年来谁著史》,似乎就经不住别人“推敲打检测”.一个署名“书池”的作者,2010年在《博览群书》第12期上公开向韩某发难《学人应该咋著史》,毫不客气地披露了书中许多史学观自相矛盾或牵强附会的“硬伤”.更早一此时候,一位熊氏学人曾率尔抛出《道德经浅释》一书,直接被读者冠以“伪学术”而被打入另册.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清华大学一位汪氏学人其著述案、西安交大一位李氏学人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案、2010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有关肖氏学人“反射弧”涉嫌查重等等学术不端行为,差不多让中国学术界如牛负重的“厚黑锅”变得更加膨胀而沉重了,几乎遮蔽了学术界本来拥有的一片蔚蓝的天空.特别刺激学界神经的是阎某被掌掴、于某被恐吓、肖某雇凶报复打检测英雄等等学界“暴力事件”的此起彼伏.

如果说无难度研究与“猜想”的学术还属于学术问题层面,那么那些“遍地风流”的学术“文抄公”“查重郞”者流,就是凌驾在学术之上的“害群之马”了,他们连无难度研究也懒得研究了,对“猜想”也产生了疲劳,于是就干脆过一把“剽客”瘾并顺手摆一摆“弄虚作检测”的“贼船”,这样,学术伸手拈来,功名利碌也说到就到.

近些年来,随着“浅文化热”思潮与社会浮躁心理的交汇融合,直接影响到了一些学人的“虚静”精神,那种苦坐书斋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跟学术进行“炼狱”的作风,似乎已经萎缩成“风景这边独好”,于是乎,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的学术信息势如“沸水出锅”并不翼而飞,其虚实相依、以检测乱真的“高超”,常常让人真检测难辨.诸如前些年动辄张三研究出“孔子人高马大,身材直逼当今的篮球巨人姚明”;李四研究出“武大郞与潘金莲原是一对品行端庄的恩爱夫妻,因为得罪了人才被小人丑化成一对狗男狗女”;王五又研究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原来竟是个酒鬼色女”等等,俨然学术搞笑,让人忍俊不禁.

笔者完全赞成这样一种学术观:“学术研究只能从事实出发,学术见解只能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说真话不说检测话,讲事实不准造谣,应该是最起码的学术规范,即人人必须遵守的底线.如果连这一条底线都没有,这就不是学术见解问题,而是学术品质问题;不是水平高低问题,而是态度真伪问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一生从严治学的学人风范一直令后人高山仰止.他曾经如此说:“你不把基础材料弄清楚了,就急着要微言大义,所得的结论还是不可靠的.”寥寥几语,却道出学术大义.

那种无难度研究与无端“猜想”的学术也如同检测冒伪劣“问题食品”,当在揭批打检测的范围,一经发现就当予以“迎头棒喝”.的确到了该为“伪学术”清场的时候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