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86 浏览:129722

摘 要:本文从理工科高校的文化氛围及背景出发,分析了思政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和特性,最后以目前国内理工科院校思政专业课程群的现状为改革和依托,进行其课程群体系构建研究.

关 键 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群;体系构建

引言

核心课程群建设是近几年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最新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了高校课程的全面优化整合,从而改变了过去课程改革、中单兵作战的习惯”[1];另一方面随着高校课程管理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不断显示出其建设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核心课程群建设既有很强的学术性、学科性,更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因此,就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来看,搞好核心课程群建设是确保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保证.

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

现状及改革的意义

(一)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现状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许多理工科高校相继开设了思想政治本科专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核心课程群中的几门课程组合具有随意性,缺乏基于系统角度,根据理工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核心课程群建设内容过于宽泛.目前,一些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群建设内容过多,涉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甚至专业建设等,内容过于宽泛,必然出现难以抓住重点的现象,虽然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内在的联系,但其目标不同,着力点也不一样.

3.注重核心课程群设计,忽视核心课程群实施.课程群实施是把课程群建设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群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多年来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群设计与实施的脱节,影响了核心课程实施的效果.

4.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权变性,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思维方式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内国际学科专业前沿,缺乏权变性.

5.思想政治核心课程在如何“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如何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如何把“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有机结合以及如何突出特色等方面做得不够.

(二)工科院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五个层次”中的重点和难点[2],其中“课程建设”居于主导地位,而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是居于关键地位.因此,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对于思政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通过研究与实践,凝练和完善出适合工科院校自身特点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群,对其他高校思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

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研究.

核心课程群的构建不是单一、随机地选择若干门思想政治课程,而是系统性地建设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群,理顺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将无法突出工科院校思政专业学生的特性与优越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淘汰,凝炼出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明确开课目标,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人文素养课等7大模块,如下图所示:

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通逻辑学、思想概论、理论概论;基础必修课包括党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公共关系学、西方哲学史、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社会学、经济学说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专业限选课包括中国思想政治教学论、行政管理学、美学等;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贸易政治、时事政治评述、跨文化交际学等;公共选修课包括学科发展前沿、计算机发展史、电子信息发展史、机械设计发展史等;人文素养课包括科技信息、学科发展前沿、现代军事学等.

2.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力求形式多样,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被作为一门学科时,其研究范式问题也被历史性的摆在了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实践者的面前.沈壮海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与危机作出了全面分析和深刻揭示,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正逐步由经验化趋向科学化”.[3]因此,在教育中应加大学生对科技活动,特别是国家级学科竞赛的关注与指导.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应遵循“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原则,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的学科氛围.通过课堂讲授、模拟课堂、社会实践、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基础,开阔学生的理工科视野,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理工科高校思政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过程监控管理

(一)建立理工科高校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把构成教学质量的维度组成一个综合的系统,来研究其中的控制与评价方法,继而制定出相对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具体分成3个部分:一是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督导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二是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师评学、审阅学生作业、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课题调研、进行课外教学实践、撰写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课外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二)建立理工科高校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机制

主要通过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实时监控与后端课程检验相结合的机制对课程建设进行多层次、互相渗透评价.内部评价包括各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外部评价包括大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校外送审、毕业生质量评价、各类资格认证等,实时监控包括学生信息反馈、同行听课交流、理论教师听课、专家指导小组评议、院级教学评估等,后端课程检验指利用知识链的构成规律及内容,通过后端课程检验前期已学课程,实现对已学课程的考核.如图所示:

(三)建立全程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反馈是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和甄别,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4],而改进和发展的前提是科学有效地反馈.学生和教师都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评价结果还应对学生进行反馈,主要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足,以更好地督促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对教师的评价予以反思,改进学习方法.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过程性的评价,把评价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帮助改进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5]

(四)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保障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将正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将学生评教与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授课教师职称评聘、晋升的参考因素.以上相关配套制度等保障体系的建立,能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得以顺利实施,真正达到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的.

结语

建立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适合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我国理工科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