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困惑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48 浏览:105682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健康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他们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随着高校的发展,辅导员职业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将是解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现状及其发展,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设想,希望高校管理部门能给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怀,以使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关 键 词:高校辅导员;辅导员现状;辅导员困惑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直接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是高校一线工人.他们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阶段,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他们肩负着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学生党建、就业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是学生在校的“衣食父母”、“写作技巧监护人”、“贴身‘小保姆’”.可见,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4年10月,就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许多陈旧观念的存在,辅导员“非职业化”的思想依旧在大多数高校中存在着,从而导致了长期以来辅导员“专业性不强”、“队伍不稳定”、“地位不高”、“工作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素质的下降,90后学生成为高校主力军,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他们每天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穿梭着,忙碌着,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少人为他们考虑?

本人从事辅导员工作已有十年,由于喜欢、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不折不扣完成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学生的普遍爱戴.这些年来,我经历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变革,喜忧参半.下面就辅导员的困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多数高校未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还有高校辅导员是编外人员.

所谓职业化,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高校辅导员承载的工作已日益增多,日益具体化,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势在必行.然而,许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他们认为学生的一切杂事全是辅导员的事,有时辅导员只能摸索着工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更有甚者,有的高校还未将辅导员纳入学校的范畴,如此一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更为困难.

2.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流动性大.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一种观念,即辅导员只是一种“过度性”的职业,吃青春饭的临时工作.他们中大多数会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奔头,学校又不重视,永远是学校最底层人物,他们的职称、收入、学历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许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一开始就为换岗、跳槽做准备,在他们看来,辅导员的岗位只是他们一种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和跳板.一般从事三至六年后,许多辅导员选择离开,或是考研另谋出路,或是考公务员到政府部门,或是到企业从事文职工作.然而,对于高校来说,这样的流动是一种损失,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该行业的“非职业化”的印象.频繁的更替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位资深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长期战斗”,对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3、辅导员工作繁杂,劳动强度大,整个一“保姆”,而获得的回报与付出不相适应.

“两眼一睁,从天亮干到天黑”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半夜还不时有学生打来的求助.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由80后变成了90后,学生的独立能力性不强,任性,因此,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增多,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此外,学校各级党政机关、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工作,而院(系)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众多的行政和管理工作,这就出现了辅导员身兼多职的情况.导致辅导员们不知所从,整天忙于各项事务,如:各项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的工作,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事实上辅导员成了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怎么写作员”的工作,学生出了问题就全是辅导员的错.然而在工资、评优、晋级、评职称等待遇上却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待遇远低于专业教师,造成了辅导员心理失衡,感觉前途无望,工作没有成就感,导致工作热情不高,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4.辅导员地位不高,容易产生自卑感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们没有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不象其他教师那样有教学工作量计算工资和充足的时间、精力去搞学术研究,所以很难评职称;没有职称,他们的待遇就很低,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辅导员另眼相看,“就一个保姆,有啥了不起的?”学生工作几年后返校谈起工资收入,比辅导员强啊,这也会导致辅导员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同时,辅导员也没有行政人员那样的的政治前途,提干等都沾不上边.事实上有些辅导员辛苦了七八年,也没有任何头衔,以至于有些辅导员常常被同时参加工作但已有一官半职的同事取笑,“你怎么还是辅导员啊?”.如此惨淡的政治待遇,导致辅导员被戏称(或者自称)为“三等公民”.辅导员在学校做的是学校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领导一直都这么说),却得不到半点重视,他们地位没有、收入超低,能不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吗?


5.辅导员其实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职责不明确容易导致辅导员严重的心理疲劳和厌倦.各高校均制定有辅导员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学金、困难补助、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甚至,有的领导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确,评估考核也谈不上.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倦.

综上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制度化不健全,导致辅导员地位低、收入低、职业不稳定,心理不健康等.因此,不论是从工会履行教育职能出发,还是从高校教育目标总体要求出发,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行一定的反思与研究,都是必要的、迫切的.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梳理思路、创新发展,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助推高等教育使命的完成,以解决辅导员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