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23 浏览:131196

作者简介: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1班.

摘 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越来越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关 键 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C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民族认同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有关民族认同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民族认同:卡拉和雷格奈德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郑晓云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广义的民族认同:费孝通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统一体认同和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的认同.张庆林认为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认同,它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这是民族认同的层次问题.民族认同在民族意识中占主导地位.史慧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二)民族认同的研究

王亚鹏等关于藏族大学生的认同研究的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特点.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还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受情感因素影响,但也有理性思考.严义娟和左斌研究表明维吾尔族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较强认同,维吾尔族青少年本民族认同要高于其中华民族认同.王嘉毅等(2008)的研究表明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削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余喜等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定位、认识和把握.高永久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界定

佐斌认为国家认同是人民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情感成分系统.认知成分系统包括国家人群的分布地理和区域、历史传统、国民性格的了解和认同;情感成分系统包括人们对于自己国家和人群的情感和评价,如对自己国家身份的主观突出性、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依赖程度、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等.郭艳认为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建构一个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对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对国家来说,是指其独特属性以及保持该属性的权利得到他国承认.只有同时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国家才能存续.此外,陈晶等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

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

何峰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丰富了国家认同研究的实证性.李崇林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手,分析了在新疆影响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并为构建和谐新疆献计献策.马曼丽《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侧重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西北跨国民族的民族主义、跨国民族与国家关系、跨国民族的交互影响、跨国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往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读,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和理论探索价值.周建新侧重研究多国别之间的跨国民族及其相关问题,讨论了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和族群结构特点,强调国家关系对跨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吴楚克指出,跨界民族在地缘安全领域中产生复杂作用的原因及其表现都与跨界民族的认同意识直接相关.何博和谷禾则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

黄一诚、许海东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学校文化和社会环境等,井提出对策措施.余明友对贵州省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民族差异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态度、诚信意识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一致;但在人际信任、学习态度、心理压力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特点,针对这种结果提出对策.马存芳的研究表明藏回汉族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态势,并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各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差异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可认为各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特质、民族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因.范生妓调查发现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拥护民族政策,有较强民族自我意识,但也有极少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偏差.新形势下,应提高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爱国主义和宗教观念的教育.陈心林考察了潭溪土家族的认同层次与变迁,提出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体现出高层次与低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各自发展的特点,其变迁趋势是由血缘性、地缘性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