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翻译的时代使命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86 浏览:117096

摘 要:中医药翻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全面系统地展开中医翻译的时间并不太长,而将中医翻译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才刚刚起步.伴随着国内各中医院校中医英语专业的开设,教材、师资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显露出来.作为外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中医翻译的时代使命.

关 键 词:《》中医翻译时代使命

引言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医文献的翻译不仅有助于中医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发扬,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以及中西医之间理念和概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医文献翻译工作的重重困难.中医药翻译在目前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和准确的体系,致使翻译中译名混乱,信息传达不准确,译者对此负有很大的责任.①因此,在当今的中医文献翻译中,错译和误译现象大量存在,整体译文质量较差,且缺少专业中医翻译从业人员.近些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医翻译理论对于指导中医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翻译至今仍缺少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这也是目前中医翻译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社会需要稳定的环境,和谐需要健康的心态,中医翻译不仅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平衡所谓的“文化逆差”问题,对于中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重要的贡献力量.下面,从中医翻译的社会、文化使命出发,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分析中医翻译的发展前景和相关问题,结合高校中医翻译方向教学模式的微观探讨,揭示中医翻译更为深邃的文化使命.

一、中医翻译的社会使命

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高校专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一些和所谓国际接轨的专业,报的人数很多,出现门庭若市的场面,而一些和市场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中国学生的英语热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的各个学校和角落,都知道学习英语能够和世界接轨,因此掀起了全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潮,外语专业也一直是高校的热门专业.本文在这里不探讨全国范围的英语热对错与否,而是探讨如何将英语和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

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需要身体、心理都健康的社会个体,健康的身体可以通过医院诊断救助,但是健康的心理如何培养,如何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虐兔、仇富仇名、围观起哄等种种心理不健康现象的根源.但是,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人人具备一种渴望健康的心态.只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渴望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人生.这就需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引导和影响.这一点,“不以物滞”以及“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相关的养生之道早已在《》中有明确细致的论述和指点,但是,能够要求全社会的人,都重新拿些古代典籍,特别是中医经典《》研读并从书中得到真实的启迪吗?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在这样一切都追求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作为中医翻译的学者来说,建设并推动这样的思潮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以中医翻译为帅,按照典籍英译的特色学习,肩负着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形成稳定的学术梯队和学习团体,大力发展非文学方向的典籍翻译,就可以让学生的研究视野开阔起来,让学术研究推动中医翻译学科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民众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和学习.

二、中医翻译的文化使命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它的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被世界公认.但要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提高中医的翻译水平,将中医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怎么写作,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如何用外语表达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治疗方法,是造就外向型高级中医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专门训练,使学习者能尽快熟练掌握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技能.②熟读并领悟《》的人,最能体会到两个词的深刻含义.第一个词是“知道”,在《》中对于如何“知道”做了很多的解释.可是现在人却将这个词语完全丢失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就是“道”是什么.当我们完全领悟了某一个领域,这叫“知”,当我们在某一个学科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也叫“知”,但是,什么叫做“道”呢?用英语来分析这个词,最能解读其中的差距.当我们说“知道”的时候,我们最常用的翻译是“Iknow”或者“Isee”,意思是“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但是,事实上,“道”指的是另一件事,和“知”不是一个相同意思的词,“道”和“知”事实上,更多的是作为动宾短语存在的,也就是说“知道”的意思,应该是“我知道什么是道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翻译成英语,应该是“Iknowthewayitis”,或者“IknowWhatIshoulddo”.通过这个英语的翻译,才能体会到动词“知”的后面,其实有一个宾语“道”,而这个道,原本指的是一种哲学观,一个正确的理念,一个事实,一个道理.

另一个词是“智慧”,两个字作为一个词表示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但是将这两个词拆开,就是一个非常警醒的题目.“智”代表一切目前正在发展的高科技,不管手机、电脑、汽车发展到何种程度,它们始终在一个“器”具的层面,始终不过是供人类使用的器物,区别也只是各自的功能多少或者便捷而已,但是“慧”代表的是人的能力,一种发自内心的领悟力,所谓“顿悟”“领悟”等和理解力相关的能力,都是“慧”.现在社会出现的问题是——“智”越发达,“慧”却越没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人们关注的重心都放在一些器具层面的“智”上时,对于人生的正确领悟,对于道的感受等相关“慧”却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没落,直到人类渐渐丢失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沟通力.

解读了两个词语以后,再来看中医翻译的使命.作为地方院校,尤其是没有中医专业的普通高校,中医翻译的价值和意义更大.中医翻译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探讨和谐的、生态的话题时,对外国和中国做出简单的比较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是中国的和谐的、生态的课题,往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蕴含在中医经典哲学中了,也就是说,若在高校探讨生态文化探讨典籍英译,只要这个高校是在中国的地域,就一定会和中国宝贵的中医典籍发生碰撞,擦出火花,或是星星点点,或是连成一片.那么,作为高校的英语教师,特别是翻译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在建设和谐、生态社会的目标下,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中国和谐社会孕育更多健康的人才,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孕育更多的接班人,为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三、中医翻译的教育使命

在现在一个以追求“更多、更快、更强”的社会风气之下,校园受到冲击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学生们即使拥有好的专业也是徒劳的,扭曲的心灵很难支撑一个病残的躯体顺利完成学业.毕竟大学是以育人为本的,没有健康的灵魂,怎么能领悟人类文化的真谛,怎么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健康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情观.那么,当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英语专业的教师,尤其是翻译专业的教师,应该主动肩负起哪些使命呢?

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设中医典籍英译选修课

之所以加上“力所能及”的字眼,是考虑到目前教师们整体教育任务很重,一个自身顶着巨大教学、科研压力的教师,怎么可能给学生们传递一种乐观、和谐、松弛的人生观、世界观呢,所以,我们用“力所能及”,就是希望教师自身做出判断,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还有余力的情况下,为自己所在的地方院校开设《中医典籍英译》的翻译选修课.一来为中国文化英译、多学科储备的中医储备后继人才,二来也是将中国生态文化以世界交流的状态传达出去.

对一名中医药翻译者来说,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单凭翻阅辞典,翻译几乎无法进行.③而中医专业的院校,在中医英译方面的责任更是责无旁贷,甚至可以广开特色课和优质课,作为精品课,网络分享资源,最大限度地带动其他非中医专业院校的中医翻译专业的发展.

2.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上扩充中医翻译研究生培养视野

之所以加上“相互支持”就是想要打破专业间的隔阂.中医专业学校的英语翻译与其他院校的英语翻译侧重点不同,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对于导师的要求更高.

首先,打破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界限.

语言类专业的院校翻译导师不要因为没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就拒绝中医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做中医翻译论文的指导;同时,中医专业院校的导师不要因为自己输送医生为己任而拒绝语言类中医翻译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只有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界限打破以后,才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互通有无.特别要注意杜绝中医院校导师对非中医院校导师指导的中医翻译论文的嘲笑和否定,非中医院校的导师指导中医院校出身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应该杜绝对学生语言类翻译研究的弱项而排斥到边缘地位.当前形势下,即使中医院校和非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法满足目前中医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彼此之间的排斥和冷漠对人才培养造成的损失了.

其次,打破论文送审评价一刀切的限制.导师之所以拒绝自己不是很了解领域的硕士研究指导或者博士研究指导,相当一大部分原因是考虑到最终的论文审核程序,一旦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造成论文的质量难以被通过审核,浪费人力物力,所以,应该启动建立一种跨行业跨专业,尤其是涉及到推广中医事业的特殊翻译领域,由相关的专家建立特殊的评价体制,灵活运用,不能忽视中医翻译的特殊情况,而对所有的论文一刀切,用科学理性的量化方法,来裁决中国经典的哲学经典价值和意义,从而造成中医专业和非中医专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隔阂和障碍.


再次,打破学术交流之间的隔阂.中医翻译的学术会议和论文发表应该尽力和语言类学术建立沟通的平台.中医院校多邀请翻译学术专业做讲座和学术交流;同时,中医翻译的专家也多到其他院校做学术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两方面的专家一起思考并尽力解决,才能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学术资源整合的平台和环境.

3.在资源许可的基础上鼓励多学科人才选择中医及中医翻译专业

医生的职责关系到生命,但是医生也是人,长期从事承担巨大风险的职业,对于任何人都是精神、体力的考验,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热爱医生职业的、特别是愿意弘扬中医文化的人来投入到中医队伍中来.这样的人,也许是一名师范学院的普通学生,也许是一名艺术系学生,但是只要怀着对中医文化的热爱,都应该鼓励和肯定,将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到最大的保护和鼓励.因此,应该大力鼓励任何专业都可以改报中医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如何做到自己专业和中医实现沟通呢,那就是通过中医翻译,一边通过中医翻译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文翻译,取长补短,和社会英语考试制度明确接轨,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英译版本出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我们抛砖引玉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结语

由于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包括了这些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许多抽象的概念.这使得中医术语的翻译相对要难得多.我们作为掌握英语语言的学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为中医事业选拔人才的思想准备,通过交流中医翻译的经验和心得,用自身的热情去点燃和感染更多的热爱中国中医文化的人投入到我们的圈子中来,即使不能成为一名跨学科的多面手中医,即使不能为中医翻译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个交流的过程,也会为学习者自身带来一个和谐的、生态的、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和影响.

①曹山鹰.中医文化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02):18-20.

②牛喘月.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03):239-240.

③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8-260.

作者:鹿彬,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生态文学和中医翻译.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