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的皇皇文治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67 浏览:31980

中国有一句老话,马上能够得天下,马上不能够治天下.什么叫马上得天下呢?就是夺取政权要靠武力;而治理国家,不能够单纯地靠武力,要凭文治.也就是说,在一个政权建立以后,它需要从“打天下”向“治理天下”转移.朱元璋是明代夺取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允勺魑明代第二位帝王,他应该从打天下向治理天下转变,这种转变叫作“文治”.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遇,他本来想转变,而且做了很多事情要转变,但是他被朱棣推翻了.朱棣登基以后,仍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治理天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朱棣登上皇位的方式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建文帝朱允傻幕饰皇谴铀的祖父朱元璋那儿合法继承来的,政权属于平稳过渡.而朱棣的皇位却是靠使用武力,从他的侄子朱允墒种卸峁来的,人心不稳.如果朱棣光是靠使用武力,靠残暴杀戮等手段,显然无法治理好整个国家.那么,雄心勃勃想大干一番的朱棣会选择什么地方来作为突破口,从而开始进行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呢?

朱元璋的谥号是“高皇帝”.明成祖,也就是最早庙号叫“明太宗”的这位皇帝,他的谥号叫作“文皇帝”.为什么是“文皇帝”呢?实际上,这里就隐含了明成祖所处时代的特点,也就是从武功―夺取天下,到文治―治理天下的一个转折,所以明成祖既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一位君主,也是以文治来治国的一位著名帝王.

明成祖的文治功绩可以说非常显赫,他的文治都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文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隋唐以来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王朝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自隋唐以来,虽然朝代更替难以避免,但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说却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而且国家统一真正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种格局的出现与逐渐趋于完善的文官制度关系密不可分.

朱元璋建国以后,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但是又有所改变.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发动了一次“胡惟庸之狱”,对明朝的制度做了一次大的改变,中国实行了很长时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由皇帝直接来统率六部.皇帝统率六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公务繁忙,怎么办?朱元璋曾经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但是这四辅官并没有进行决策的权力,他们不过是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公务、公文.朱允杉涛灰院螅对朱元璋的制度有所调整.他嫌文臣的地位太低,把文臣的地位从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明成祖的谋士就写有一通檄文,说,祖宗不许立丞相,你们现在不是一个丞相,反倒有六个丞相了.为什么呢?六个部的尚书都登了二品了,都和丞相差不多,你们不是在败坏祖宗的制度吗?

朱棣登基后同样没有足够的精力亲自处理六部的繁忙工作,于是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当时叫作“备顾问”,帮他起草文书,处理皇帝交办的一些事情.这些殿阁大学士没有办公的衙门,也没有下边的属员,就是在皇帝身边办事.这些官员就是后来内阁的雏形.所以,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初具规模.内阁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的一大完善.这个制度被明朝沿用了200多年,后被清朝继承下来.内阁制度的完善,是明成祖推进中国政治制度向前发展的一大建树.

朱棣重视文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接下来他就开始进行人才的选拔了.明成祖的文治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

洪武时期,全国各地都已建有学校,学校在府、州、县,包括都建立得很完备.朱元璋开国之初有一句话叫“首重农桑学校”,要发展农业,要重视教育,一个是经济,一个是精神.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事业,同样重视学校的建设.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初一,朱棣亲自来到孔庙参加祭祀仪式.他在亲自撰写的碑文中说:“朕惟帝王之兴,首举学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古代不把能力的教育作为唯一的教育,而是把道德教育、教化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目的就是“致天下之治”,也就是达到天下的治理和太平要靠学校.他说“孔子不可一日无”,因为孔子之道是至高无上的、最大的道.

洪武年间实行科举,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之后,明朝的科举制度才完善起来.朱棣重视科举,把科举制度制度化、完善化.从永乐年间开始,三年一次乡试、会试从未间断.朱棣认为,从举人当中选拔这些进士,数量远远不够,也有些举人没有考上进士怎么办呢?他就选了一些人继续在太学当中进行培养,类似现在的复读生.这些复读的举人确实出了很多人才,当时有些大学士就出身于这些落第举人.

朱棣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朱棣的朝廷里面,不仅有在靖难之役当中帮他夺取天下的人,还有以前建文帝朝臣中归顺过来的人,这些人都受到其信任.有些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也加以重用,比如内阁大学士杨士齐,就没有经过科举,最后杨士齐不仅做了大学士,而且担任了《太祖实录》的总裁官.

明成祖还有一个特点:用人不疑.所以在明成祖在位期间,有很多官员均为久任.比如上文提及的杨士齐,他作为内阁大学士先后在朝43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金幼孜,内阁大学士,在朝30年;杨荣,在朝37年,也是内阁大学士.六卿,即所谓六部尚书也都是久任,如吏部尚书蹇义,在朝34年;户部尚书夏严及,在朝29年;礼部尚书胡酰在朝32年.这说明明成祖能够推诚待人,善于识别人才,一旦认可某人就不怀疑,给他权力,让他做事情,这反映出成祖的非凡胸襟和知人之明.


经成祖之手完善起来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与西方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比较,也有其独特的进步意义.我们不妨来看一下,17世纪初的西方人当时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文化的.

1621年,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叫《忧郁症的解剖》,书中有30多处提到中国,书中对中国人的勤劳、彬彬有礼大加赞扬,尤其赞赏中国良好的政府和考核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作者说:“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当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出身的显赫.”科举制度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很多的抨击、批判,因为它有诸多弊病,但是其最利的一点,就是能够平等地选拔人才.中国有一句老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无论贵贱,在考试上面是平等的.这和西方完全依据家庭、血统、出身来选拔官员的方式相比较,是十分优秀的.西方人十分看重中国的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和中国儒学的人文精神对西方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前期,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永乐年间的文治成就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就是《永乐大典》的编纂.朱棣这个人,说好听了叫心胸大、气魄大,说不好听就叫作好大喜功.他编书也贪大,想编成一部全世界最大的书,计划把全天下所有的书都收罗进来,这部书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典》.他对手下的人说,老百姓有了钱便会写书,国家为什么不能够把天下的书都收罗起来呢?于是永乐元年(1403年),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这部书大到什么程度呢?自从有文字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无厌浩繁”.第二年,这部书就编成了,朱棣为之命名《文献大成》.但他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3.7亿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达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装帧考究,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统一使用端正的楷书抄写,古色古香.原书高50.02厘米、宽29.8厘米,黄绢硬面、包背装.名物器什、山川地形,均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精致典雅.

编纂《永乐大典》一共动用了3000多人,花了3年多时间.自《永乐大典》成书之日起,其巨大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重视,它不仅收罗宏富,堪称空前,而且从编纂体例看,《永乐大典》凡所抄原书,均直录原文,或整段移录,甚至整部书移录,不曾删削片语.这一做法,保存了所抄文献的完整性.而且既有事目又按韵检索,改变了类书单纯分类、不易检索的弊端,是对传统类书编纂方法的一个突破.所抄原书的书名、作者标示也非常醒目,便于查考.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运到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然奇迹般地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每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k.

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数千册.后来又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以致今日只能在一些拍卖会上偶尔得见《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影印出版.

从1912年第一批《永乐大典》入藏到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已拥有221册,居各处的首位.这些珍藏是由许多重视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赠私藏汇聚而成,其中有周叔|先生、赵元方先生捐赠的私家珍藏各1册,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21册,北京大学移送的6册,以及由苏联及东欧国家送回的67册.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军战火,国家图书馆馆藏60册《永乐大典》由上海运往美国保存,后被运至台湾.

《永乐大典》今虽不全,但因为是类书,各门类相对独立,现存于世的各个分册,其史料价值并未受影响.尽可能完整地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是学界的夙愿.除零星影印外,上世纪60至80年代中期海峡两岸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残卷,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各版本都有不少遗憾之处,例如采用缩印方式,难以保存原书的全部信息,根据缩微胶卷或影本复制,使文字漫漶不清.

重视人才、完善文官制度、修《永乐大典》,这就是为什么明成祖死后,他的继任者予其的谥号叫作“文”,“文皇帝”的原因.他确实在文治上有非常多的建树,他实现了从武力开国到文化、文教治国的一个转变.朱元璋是夺取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允勺魑明代第二位帝王,他应该从打天下向治理天下转变,这种转变叫作“文治”.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遇,他本来想转变,而且做了很多事情要转变,但是他被朱棣推翻了.朱棣登基以后,他仍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治理天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明蜀庄王朱悦R陵

蜀庄王陵是目前已发现的四川明代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其墓室宏大、建造考究、装饰华丽,规制比之同时代亲王的陵寝更为奢华.此陵墓本为蜀献王朱椿的陵寝,但世子朱悦R早他而逝,便以己之墓葬之.

/

内阁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的一大完善.这个制度被明朝沿用了200多年,后被清朝继承下来.内阁制度的完善,是明成祖推进中国政治制度向前发展的一大建树.

/宦官佣

高32cm

蜀庄王朱悦R墓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随葬车模

高70cm

蜀庄王朱悦R墓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金凤簪

长24cm、重95g梁庄王朱瞻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金凤簪为一对,除凤头用金片外,全身都采用累丝法制成.梁庄王墓是朱瞻与王妃魏氏的合葬墓,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千克.这些器物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雍容华贵,令人惊叹不已.

1621年,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叫《忧郁症的解剖》,书中有30多处提到中国,书中对中国人的勤劳、彬彬有礼大加赞扬,尤其赞赏中国良好的政府和考核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