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课程改革与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91 浏览:121687

一、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行进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许多科技含量高、涉及领域广、工艺复杂的工程项目相继出现,社会发展对工程专业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然而国内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却面临数量与质量的错位,即工程人才数量庞大,但总体水平不高,优秀的工程专业人才缺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总数已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然而,工程人才需求方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科毕业生的认可度并不高.不少企业家指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工科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国际竞争力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主要国家经济竞争力年度研究报告,在2002年度的报告中,“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在末尾.在随后年度,中国在这一调查指标的排名未见进步.

“从总体上看,我国是工程大国,但目前我国还不能算是工程强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使我们可以完成像南水北调、三峡、载人航天等大型工程,但在大量的生产制造领域,我们的许多工程还远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是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首先,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这是我国工程教育较长时间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1959年制定的科学规划中片面强调科学、不重视工程技术,自此科学教育在工科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工科院校重视的是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培养的是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而不是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其次,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合格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内传统的、与工业企业相脱节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21.8%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科毕业生质量一般.


最后,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明确.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划分,工程教育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然而,较长时间以来,国内工程教育的主要精力聚集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专科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三个层次之间各自的定位失当、层次间界限模糊.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科硕士生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标准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但由于当时我国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严重匮乏,相较之下,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并不大,所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高深的科学理论研究,为高校提供合格师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工程教育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它与原有的工学硕士学位(学术型)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1997年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由于这一课程是紧密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所以,这一课程也被称为“科学技术哲学概论”.既然高校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发生着重大调整,工程硕士培养规模不断增大,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本着怎么写作于“工程师培养”的宗旨,面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相应地需要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结构,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予以创新和发展.

在教学目标上,面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工程观,主要包括:一是程辩证观,以唯物辩证的角度深入了解工程活动;二是工程系统观,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工程系统的组成、运行、创新、建构、管理;三是工程生态观,在工程创新与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循环规律,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四是工程价值观,明确工程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标准,实现众多价值标准的协调统一.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面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超越传统《自然辩证法概论》所包括的辩证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程的内涵和属性.在如何界定“工程”这一概念问题上,现代学者们存在着较大认识分歧.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这三者都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相似度检测,它们的共同本质,在于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它将天然自然在实践中被人认识成为人化自然;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它使人工自然的形成转化为可能;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它使完全为人类怎么写作的人工自然物成为现实.

其次,工程实践与工程方法论.20世纪以来,工程的专业领域继续拓展,工程日益走向现代化.现代工程呈现出规模化、战略化、跨国化等新特点,与此同时,工程活动的负效应日益彰显.工程方法论是关于工程活动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方法的理论.正如同科学方法论是针对科研选题、科学事实获取、思维抽象、科学检测说提出与检验、科学理论创建等科研环节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工程方法论也应该是对工程活动中工程项目的决策、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的一般方法进行概括,以及工程研究中的系统方法进行介绍,从而帮助学生自觉认识到工程活动中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方法能力.

再次,工程创新.工程创新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其集成性突出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技术水平上的集成,任何工程都是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存在只使用单一技术的工程;第二个层次是工程的技术要素和工程的经济、社会、管理等其它方面要素的集成,这是更大范围和更深意义上的综合集成.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为了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工程创新要遵循的原则包括技术可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环保原则、社会综合效益原则.

最后,工程.工程承载着人的目的和价值诉求,众多的工程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现代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理应成为大工程观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期,工程活动频繁,工程项目众多,如何使工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朝着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途径之一就是依靠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和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是高素质工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工程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可缺少.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编号K50510080017)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