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50 浏览:92789

【摘 要】小学一年级教师要总结数学教学方法,故事引入,创造情景,创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信息追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动手操作,引领学生理解新知识,实现思维品质的锻炼,组织游戏,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 键 词】数学教学方法;氛围;能力

低年级学生天真浪漫,喜欢说笑,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行为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了解一些和学习无关的内容,这些现象都让教师非常得头疼.传统教学思想将学生的这些特点当成学生的缺点,所以一些教师就重点来约束学生,限制学生行动,强制学生听课,甚至以为学生得了多动症.

经过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怪后,学生上课的时候好像被束缚了手脚,限制了思维的活动,完全处在被动的情况下,上课结束后又辛苦又劳累,产生了厌恶学习的情绪,长时间以后,就形成了学生成绩退步的现象,时间长了,就影响了学生的一生.一年级数学教师要从孩子的思想抓起,重视教育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积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塑造学生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带给学生欣喜和幸福.数学教师要想学生学习好,就要解决学生喜欢学习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通过教师的指引和家长、朋友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的品质,重视克服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学生学习的缺点,通过数学教学过程解决数学学习难题.

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掌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重视学习引导,引进教学经验和理论,移植教学宝贵经验,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积极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故事引入,创造情景,创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小学校园,初步接受文化知识,沉浸在童话的故事世界里,还想象着一些小动物们的活动,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爱听大人们给他们讲解的一些小动物的故事.在上数学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编写一段童话故事,配合一段背景音乐,运用故事引进教学,创造教学的情景,并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进故事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班级都有几十个学生,如果只是靠教师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那么这样的教学秩序就很难得到维持.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讲解故事,那么教室里就会非常地安静和轻松,学生都会竖着耳朵来认真听故事.故事讲解结束以后,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沉浸在故事里,开动脑筋为小动物们解决困难问题.因此,可以说小故事为数学课堂创造了浓郁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数的退位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写这样的故事:小白兔特别喜欢劳动,兔妈妈为了奖励小白兔的优秀品格,很早就带着小白兔来到文具店里来写铅笔.小鹿店主一共有16支铅笔,小白兔一共要写9支.小鹿店主就头疼起来了,她想知道卖给小白兔铅笔以后,一共还剩下几支铅笔.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鹿店主算一算吗?低年级学生这样计算的积极性就会跟高,都很喜欢计算,谁都想帮助小鹿店主.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快学会算20以内的数的退位减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信息追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信息表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拓展,社会上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在媒体上展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得、处理、编辑、储存和展示文字、图片、声音、静态图像或者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将计算机的图形、文字、声音等集合在一起,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互补,传递信息,具有真实的表现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年级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的纷繁的视听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最佳通道.小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重视累积信息,讲究图形和文字的结合,满足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过程,不断充实学生无限发展的知识空间,重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现新知识新追求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电脑,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又跳出了“1”“2~3~4”“5”“6”“7等8”“9”,同时,这个时候还配合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这个时候“1”又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块,就比你还大.”教师这时候可以提问:“小朋友,你们是否相信呢?”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就将孩子们紧密吸引.这样,教师就将学生引进新课:“10的认识.”

三、动手操作,引领学生理解新知识,实现思维品质的锻炼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曾经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抽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操作上重视多种感官的运用,进行积极性思维活动,获得知识,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进行思维操作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想一想题目的要求,重视教会学生先操作什么,再操作什么,应该怎样操作.帮助克服学生做题目不经过思考,盲目动手的缺点.

例如,在数学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图形,第一行摆4个O,第二行要求摆的△比O多2个,在摆的时候,还要想好先摆几个O,再摆几个△,让学生自己摆出结果,并进行直观地展示.教师再在黑板上摆出这样的一组图形:

OOOO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等形式,实现学生具体到抽象的联系,重视建立数量关系,实现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来摆的6个△,是由与O同样多的4个△和比O多2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操作结束以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结果思考,明白先摆什么,再接着摆什么,得到结果以后实现“物化”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内化”的过程,实现儿童的思维过程从感知表象到感知抽象,让实际的操作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摆和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很小,语言表达能力还很不足,学生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要学生根据自己所摆放的学具的特点,或者和同学来讲悄悄话等,实现人人都有机会讲解,人人都得到锻炼.教师还要带领好学生带动差学生讲解,突出学生的个别特点,照顾到全班的特点,让学生心中明白,思路通畅.教师通过摆、想、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验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组织游戏,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在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转化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已经初步学会理解人的一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实现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重视了解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的变化.游戏活动具有着真、善、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课堂教学的精神分散,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要实现学生动手、口、脑,让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好的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掌握并巩固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养成好的习惯,塑造心理素质,发展智力.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爱玩的特点,大胆放手,教会学生认识物体,学会学习新知识,提升能力,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钮英敏.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J].学周刊,2012(25).

[2]、齐红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J].教育与教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