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影视化与电影的文学性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28 浏览:117985

引言

20世纪末,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那本震惊世界的著作《文学死了吗》中大胆宣称“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在他看来,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传统文学面临灭顶之灾.在视觉文化时代,依赖印刷文本存在的传统文学受到来自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以慢速细读为核心的纸质文本阅读已很难跟上这个以效率、速度追求为目标的时代.传统文学的受众被极度挤压,电影、电视观众却急速膨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单纯从事“纯文学”创作似乎已经可以与“清贫”、“困窘”的生活画上等号.年轻作家已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转向,李冯、赵玫等“晚生代”作家,都是先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的崭露头角,进而在传统文学领域站稳脚跟的.年龄和资历更老的作家如苏童、刘震云、莫言等,也积极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自80年代以来,许多导演的优秀作品都依赖于传统小说的影视改编,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冯小刚的《手机》、《一地鸡毛》,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创作影视作品所获得的不菲的收入和急速增长的关注度使许多作家越来越青睐影视剧本的创作,一些作家的写作手法也有意无意地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如用意识流式的片段拼接代替完整的故事叙事,用密集繁复的人物对话代替深入的内心独白等等.导演的喜好,影视剧的商业化生产模式,一部小说被改编后反过来给小说家带来的名声和商业回报等等,对小说写作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以至于当今的一些小说家早已开始了一种所谓的“视觉化写作”.

不过,希利斯·米勒同时强调,在“文学”面临死亡危机之时,“文学性”却是普遍的、永恒的.文字的奇特之处在于“用作‘能指’而没有所指的词语,能轻易创造出有内心世界的人、事物、地点、行动”.一个简单的文字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虚拟的现实.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挤压,然而,后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外延却在思想学术、消费社会、媒体信息、公共表演等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和蔓延.

2010年底,冯小刚的最新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以下简称《非2》)力邀王朔担任编剧,为“冯氏贺岁”增添了强烈的“王朔笔法”.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导演和编剧两人的思想在不断碰撞、彼此纠结,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故事,听到的是两个声音,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王朔的文学手法和冯小刚的电影技巧恰好体现了文学性与影视性在电影作品中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独特形态.《非2》不仅体现了“票房至上”商业形态下电影形式对文学内涵的制约,也生动展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学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存在方式.

一、被阉割的文学表达

从本质上来说,文学叙事追求的是深刻性与思想性,而电影叙事追求的则是故事性和观赏性,因此,文学与电影虽然可以在“故事”层面相互转化,却始终无法在“思想”层面达成一致.深谙商业片秘诀的冯小刚与思想犀利、锋芒毕露的王朔在《非2》中进行了一场神秘的较量,而这也恰恰是一场文学手法与电影手法的较量.

自上世纪末《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打响国产贺岁市场以来,每年年末,去电影院看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已经成了大众约定俗成而又心照不宣的一种习惯.冯小刚深知,明星大腕儿永远都是电影票房的坚决后盾,因此,商业片的创作法则就是尽量拉拢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和创作队伍.“冯氏贺岁”这块金字招牌,首先就可以预言其不俗的市场价值.同时,作为80年代到90年代年轻人集体崇拜的偶像,王朔的加入,更为这部作品添加了成功的砝码.怀着“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心理,许多观众期待由这部作品看到王朔不留情面的调侃、幽默、讽刺风格的回归.此外,葛优、舒淇、姚晨、孙红雷领衔的明星阵容,更为这部影片赢得了极大的潜在观众群.然而,导演、编剧、演员三方面都堪称豪华的阵容,浓缩在一部作品中,却不可避免地使《非2》最终变得形聚神散,故事情节的四分五裂、人物关系的松散牵强、主题和思想的难以捕捉,使这部电影在赢得高收入和高票房之外,却难以赢得同样的高口碑.

首先,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来看,《非2》有两个主题,即爱情和死亡.爱情主题有两条线索:一是以秦奋、梁笑笑两人试婚、分手、再和好的感情聚合为线索,延续两年前《非诚勿扰》中讲述的两人未完成的爱情故事.二是新增加的人物李香山和芒果“散写卖,不散交情”的喜剧式离婚.两个故事分开来看,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义.秦奋和梁笑笑在续集中已确立了恋爱关系,他们选择在群山中的小别墅安家,然而,这个极具小资气息的“爱巢”却很快成为了两人爱情的“坟墓”.两人的分道扬镳表明了在爱情中“找感情”和“找婚姻”之间难以填平的鸿沟和差距.李香山和芒果的“离婚典礼”一段可以说是冯氏喜剧典型模式,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人物语言、在轻松的调侃中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都颇有当年《大腕》的风格.当孙红雷大喊一声“不过了!”的时候,我们好像看到了创作者背后那种撒手不管的洒脱和无奈.不过,要想将这两个故事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电影叙事,就必须使他们之间发生关联.然而事实上,这两个故事唯一的连接点仅仅是四个主人公之间的朋友关系,这唯一的纽带不仅没能制造出戏剧性的效果,甚至显得生硬、牵强、一击即破.


类似这样难以站得住脚的设置在《非2》中比比皆是.例如,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轩轩(安以轩饰),是李香山公司请来的台湾主持人.在“离婚典礼”一幕中,轩轩与秦奋相处的细节似乎暗示着这个人物应该会在之后承担“第三者”的戏份.秦奋与梁笑笑分手之后,秦奋与轩轩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的默契和暧昧也指向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影片结束,这一看似巧设的暗线和伏笔都没有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应证.反观整部电影,轩轩这个人物的设置有何意义?她与四个主要人物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有“催化”性质的情节或情感碰撞,难道一个人为附加的“上下级关系”就可以解释吗?这样可有可无的人物设置绝非偶然,事实上,比“轩轩”更可有可无的人物在这部影片比比皆是.这部“冯小刚作品”邀请了邵兵、乐嘉、窦文涛等明星的参与,形成了影片“群星灿烂”的直观感觉.然而,这些演员的出场,全部与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无关,作为主持人的乐嘉、窦文涛无非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口才,邵兵饰演的海军李坚强,除了展示军人“胸肌能夹起一支笔”的好身材之外,甚至连台词都少之甚少.这些“客串”或“打酱油”性质的表演,除了拉长影片时间,实在没有更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