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重教授的复制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07 浏览:153219

近日,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遭方舟子炮轰,指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查重.7月25日,厦门大学公布调查结果,称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检测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现已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对其做辞退处理,同时要求傅瑾本人通过公开渠道道歉.据悉,傅瑾已经承认查重行为.

谢天谢地,终于有一件学历打检测事件,按照符合常理的轨道在进行.我们看多了学历查重被质疑依旧我行我素,看多了学术论文被质疑仍然装聋作哑,傅瑾事件能这么快有个说法,倒也让人略感“稀奇”.没有护短、死赖着的厦门大学,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赞扬,让人五味杂陈.但真的值得欢呼雀跃吗?在近年功利化的教育界,一个傅瑾被揪出来,恐怕更多的“傅瑾”会被以“偶然的倒霉蛋”视之,其“失败”的过程可能很难复制.

不管是学历作检测,还是学术作检测,欺骗,都是不可容忍的道德污点,尤其对于被寄予“言传身教”厚望的名校教授这类高级知识分子.随着近年来高校行政化、功利化以及游戏规则僵化、固化的步伐,抄袭、混学历甚至地查重,早已不是新鲜事.可怕的是,这套游戏套路由于符合“多方利益”,往往很容易成功,被一路绿灯放行——教师需要学历提高职称混上教授副教授;学院需要多一些“教授”、“博导”和各种“学者”装点门面.“没能及时鉴别出傅瑾文凭的真伪”,或许不只是客观程序上的疏忽,还会有一些主观态度上的“疏忽”.


一片如此混乱的土壤,给心术不正的查重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甄别查重很难吗?好像不是.根据报道,光是厦大网站上就有两份内容不同的傅瑾简历,医学院网站上是“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在药学院网站上则是“生理和生物物理博士”,博士学位的专业都可以这样“按需塑造”?试问,检测如没有遇到“一根筋”的方舟子与其较劲,通过网络搞得沸沸扬扬,学术共同体内部能否生发出纠正的力量?再试问,检测如厦门大学像其他某些高校那样护短,置之不理,试图以拖延维护“面子”,大家除了唉声叹气又能如何?

按理说,一个查重者被揪出来,可以安慰一种情绪,给大家输送更多信心,可现实似乎不是这样的,这种事件冒出来,大家调侃、叹息,却缺少与之匹配的信心建构.要害还在于,偶然的揪出,代替不了制度的设槛;打检测者的执着,代替不了机制的执着;厦大的“开明”,代替不了所有大学的“开明”等时至今日,对于学术学历查重,口水一片,说的人很多,但说起打击查重,斗志昂扬的还只是一些圈外人士、义愤的网友,仍然缺少体制内生发出来的“正能量”.

一个查重教授倒下了,还可能有无数个傅教授在野蛮生长,而傅教授的“查重失败”有很多偶然因素,大家对惩治查重的信心仍然羸弱.从当下教育界种种问题来看,从教育部开始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如果不能拿出刮骨疗伤、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勇气与决心,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四处找检测来打,类似事件传播的可能并不全是“正能量”.靠民间打检测者单打独斗,以堂吉诃德般的做派去复制傅瑾教授之类的查重失败,终究不是长远之计,纵然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子?

【原载2012年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焦点观察》标题有改动】

插图/生意/圆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