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面临的困局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01 浏览:12471

[摘 要]起步未久的出版专硕教育现存的不足并非孤立,而是与由编辑出版学、编辑学等交织构成的出版学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甚至此消彼长或互为表里.

[关 键 词]出版专硕 教学 探讨

2011年9月,我国首批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出版专硕”)经过考试合格后已经入学.此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2010年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14所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招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进入国家研究生教育序列的头一批出版学研究生,并因直面我国出版业而标志着我国出版学教育终于跨过本专科阶段步入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对今后我国包括学术型硕士、博士在内的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大局势必产生重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我国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存的主要不足

起步未久的出版专硕教育现存的不足并非孤立,而是与由编辑出版学、编辑学等交织构成的出版学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甚至此消彼长或互为表里.因此,探讨出版专硕教育的得失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具体学科建设环境.纵观我国出版专硕教育,其现存的主要不足有四点.

(一)师资总体质量难以满足出版专硕教育的主要需求

出版专硕师资质量与出版专硕教育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落差,这主要体现为师资的质量并集中反映在两处.

第一,从事出版专硕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综合素养存在结构性的缺陷,这种缺陷集中表现为师资队伍的出版实务能力不足.一是队伍结构失衡.据调查,构成我国出版专硕主要教学力量的编辑出版学口径的师资,承担理论课和实务课的比例为9:1,而西方国家的这个比例为1:1.二是队伍不稳定.具有出版工作经验并从事出版实务教学的在校教师不多,大部分为,难以全身心地进行专业教学工作.三是具有出版工作阅历教师的内在素养构成有明显的单一倾向.从事实务教研的教师往往出版史论的系统储备有欠,影响实务能力与史论知识储备之间良性互动;从事实务教研工作的教师基本来自高校出版社,多为半路出家,由学校行政或其他专业教学岗位转入出版行业,且往往限于教材或学报的出版实践经验.这就影响教学主体的眼界和对出版业的完整把握,对出版业变化的及时领悟,使其出版实务能力单一,难以支撑出版专硕教育核心与关键部位的重压,让出版专硕教育面临中心环节塌陷而形成巨大风险的不利局面.

第二,出版专硕师资队伍的专业核心素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首先,缺陷在学科构成.目前,我国出版专硕师资的学科背景、专业出身既单一又复杂.说其单一,指师资仅有一门学科专业背景,如汉语言文学、图书情报学、工程科学专业等专业背景,未曾接受过出版学的系统专业教育.说其复杂,指出版学师资队伍内部成员所具有的单门学科专业背景并未集中指向某学科,而是五花八门,或汉语言文学,或图书情报学,或历史学,或新闻传播学.据调查,出版学教育中编辑出版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以文学为主,占受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前述师资专业背景若兼备新闻传播学及其编辑出版学教育经历,让教师专业素养呈现复合型学科结构本不是坏事,然而问题的要害恰恰在于从事出版学,尤其是出版实务教育师资常在具有非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同时又无系统接受包括出版学在内的新闻传播学的国民教育经历,这就造成因学科、专业隔膜而妨碍教研主体领悟出版学教研的要谛与精髓,难以向学生予以专业的授之以“渔”.而师资出版业阅历的贫乏雪上加霜,行业隔膜加剧了出版专硕师资队伍专业核心素养欠缺的严重性.其次,缺陷在知行关系.一方面,出版学与新闻学一样,属于应用学科.因此,出版学的教育体系若不能向学生传授改造世界的专业技能而势必导致学科教研的失重与空心化,专业教研的疲于应付、难以招架也就不能不变成众多出版专硕教育的无奈现实.另一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要害、重点全在学科的应用性及其学术训练,在于教学与行业间的直接而密切的互动.专业与学科的不一,在于专业除了与学科分类有关,还直接与职业分工对应.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出版专硕教育对专业技能传授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渴求,并反衬出版专硕教育在应用性上所存不足的刺眼.


(二)教学内容狭窄

出版专硕及前期出版学教研力量所积累的编辑出版学在教学内容环节同样存在明显不足,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不当,探讨、触及的大众媒体种类狭窄,可谓其间的集中体现.出版专硕教育的学科、专业成长中的不当自我束缚和由此带来的教学内容狭窄,主要表现是培养目标集中在图书出版业传统与非传统出版物的出版工作上.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与14家首批出版专硕培养单位常常如此确立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对西方国家一律视为出版业有机组成部分的期刊、报纸或无视或漠视或冷淡,甚至采取拒之门外的基本态度与立场,以为出版业即图书出版业.在某首批出版专硕学位授权点院校的一次会议上曾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一位硕士研究生站起来,向在场的媒体领导和专家开口,居然仅仅提问自己怎样才能在出版社获取一个从事音乐图书编辑的岗位.出版硕士研究生职场规划竟如此狭隘,真是出乎意料.目前,国内出版社数量有限,而眼下我国编辑出版学培养的毕业生之于图书出版业远远供过于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此问题重重的出版专硕不仅就业前景很难明朗,而且会极大地打压正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的编辑出版学本专科毕业生本已相当逼仄的就业空间,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又不利于出版专硕的发展,容易让整个出版学教育形成恶性循环局面.

(三)专业教研机构不稳定

良好的教研组织单元是出版专硕教育顺利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然而,我国出版专硕的教研机构却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两大方面.

第一,出版专硕教研缺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学科支持.一是教研组织的学科配置分散.所谓学科配置分散,指的是出版专硕的教研机构缺少统一的学科组织资源.据调查,出版专硕或编辑出版学教育所依托的编辑出版学院系,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占40%,在文学院的占30%.在这些从事出版学教育院系的所属学科中,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虽同属文学门,但终究为门下两个并列的一级学科,图书情报学、经济学、历史学与新闻传播学相距更远,分别属于其他学门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这样一来,从事出版学教研的学界与有关社会力量的互动,无论是与出版业之间,还是与国家学位办之间,就均没有一支独此一家、心无旁骛并挺身而出的学科主体.以目前对出版专硕最为热心的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例,其出版专硕所在院系第一学科、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是图书馆业,而绝不是出版业.这样的学科现状对我国包括出版专硕在内的出版学教育的根本利益、长远发展并无真正的好处.这应该引起国家、业界、学界的高度重视.二是有的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无一支独立的教研实体.一些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所成立的出版研究所、出版研究中心无一位专职的教职人员,有的授权点仅有的两位教师人事编制在本院其他系,其整支教学队伍不过是由学校内部各个单位的临时拼凑,翌年若不能延续则只能再次外聘.另外,有的任课教师走上讲台之前既未有出版业的阅历,又没有接触过出版学的教研.如此教研队伍的教学效果不难想象,是难以让学生基本满意的.第二,在所处院系关系着学科、专业发展重要因素的话语权、决策权上常常处于弱势.依托出版学的出版专硕的教研机构及其教研人员,尤其是重点高校中,无论归属新闻传播学院系,还是语言文学院系、图书情报学院系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均处于弱势.部分高校对出版专硕教育发展至为重要的学科发展,如科研课题、教改课题、教授设岗、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等资源甚至不闻不问.例如,同一学校内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实务课程一律学界、业界师资兼备,且各承担每一课程教学工作量的50%,出版专硕则无法获此配置.

(四)入学考试有待斟酌

从2010年9月开启的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考试科目需要推敲.首先,专业考试科目的学科定位、专业对位存在不够明晰甚至准确和行业错位的缺陷.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9月提出的指导意见将《出版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和《出版专业基础》指定为统一笔试的两门专业考试科目.然而,这两门考试科目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却未严格遵循出版学的学科规范.如,《出版专业基础》中达40分分值的“出版信息检索”内容本属图书情报学的学科范围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应放在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试卷内;印刷工程技术内容更切合工程科学学科和印刷工业.毫无疑义,这样的内容是难以打铸出版专硕学生今后求职与职场生涯专业工作岗位上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反,一些本属于出版学和出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在出版专硕两门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中无专门考量如期刊,甚至从未触及如报纸.其次,专业考试科目的学科范围与专业重心存在不合乎出版专硕考试人才选拔实际需求的问题.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出版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中.此考试科目的考试内容相当庞杂,可谓应有尽有:除了汉语言文学,还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知识点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各科,又囊括了自然科学.如此设计的初衷或许基于出版业,尤其是其间编辑工作对专业人才综合专业知识素养的特殊要求.然而,期望通过入学统一笔试科目的门槛来考察考生专业综合知识素养,则只能因舍本逐末而无异于缘木求鱼.出版专硕现统一笔试考试科目规划,在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有效性上是存在明显的漏洞.

出版专硕统一笔试科出现这样缺陷,和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学位设置和入学门槛设置上思想不够统一有必然的关系.因此,对于确定统一笔试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等一系列考务工作中,有必要深入到各个出版专硕的教学院系,与各个学位授权点的骨干教师座谈,搜集、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才是对该学科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存不足的主要致因

出版专硕教育现存的不足是多元的,但又有主有次.其中的主因既与教育主体综合素养尚不完善相关,又和出版专硕开办时间未久、出版学的学术积淀还非常单薄相切,但归其宗当为若干学科对出版学的撕扯,在于由此建构出版专硕兴趣、参与的不同而形成的落差,和这种落差对学科的发展、专业的生长所产生的推动与阻滞间的互动.换句话说,出版专硕因为缺乏主体学科的独家支撑并因多学科的介入而造成了学科力量、专业组织的去中心化.

考察出版学的学科发展与出版专硕以及出版编辑学的专业教育,可以发现一种为其它学科、专业所罕见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出版学学科,出版专硕教育、编辑出版学教育与本学科之外的学科间所形成的逆向反差.所谓学科的逆向反差,指的是新闻传播学对旗下出版学学科,出版专硕教育、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冷淡与管理学学门旗下的图书情报学对文学学门下出版学学科、出版专硕教育以及编辑出版学教育的热心,并由此所形成出版学教育尴尬的局面.那么,对于出版专硕以及编辑出版学教育,为什么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会冷淡,而本与此缺乏直接关联的图书情报学又会异常热衷呢?概而言之,是专业安排而形成的利益大格局使然.

首先,看新闻传播学学界.新闻传播学在我国长期处于热门专业,生源较为丰富,学生入学质量相对优良,学科优势明显,教育体系完整包括本专科专业、硕士、博士.编辑出版学虽早已纳入国家本专业教育的正式名录,但就业相形于一级学科内的其它三个本专科专业总体处于劣势,出版学教育长期无名正言顺的硕士、博士教育层次.出版学教育能够为新闻传播学学界提供的资源面对新闻传播学学界的眼界是苍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传播学学界对出版学教研较为冷淡自不足为奇.

其次,看图书情报学学界.我国的图书情报学学界整体师资齐整,实力雄厚,学科较为成熟,学术积淀厚重而发展稳健,但因学生就业市场较为狭小,职场经济回报、社会回报相对单薄,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而近年难以成为为广大考生所青睐的热门专业.而图书出版业的用人市场,尤其是图书出版工作者由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构成的社会形象相形于图书馆业则较易为广大考生心动、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情报学学界在扩大教研领域的过程中就颇易循本学科研究客体向上伸展,并跨界将教研行为伸入按现有学术、教育规则本划入新闻传播学旗下的出版学教育领域也不难理解,继开设编辑出版学本专科专业后再正式进入出版专硕教育范围.

出版专硕和其所依托的出版学学科所遭遇的学科逆向反差,对学科发展、专业教育成长均有明显的弊端.这种弊端的集中表现为出版专硕和出版学在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乃汉至于语言文学等各学科、专业中悉遭去中心化,如资源配置弱势,教研机构的决策权力走软甚至被边缘化.而这不能不严重影响出版专硕与出版学对我国出版业应有的贡献,并进而干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格局.

[1]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0.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3]欧阳明.《书刊编辑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