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50 浏览:132299

摘 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校中大力普及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受制因素,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受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对策研究.

关 键 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对策研究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普通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交流总结出,多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课程起到普及的作用,哪些课程起到提高的作用,这些课程的组合,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公共音乐教育的要求,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没有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兴趣性倾向,因为害怕自己的课不被学生们所接受,所以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甚至学生喜欢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而且受制于教师数量的因素,很多音乐课程,学生们明明有兴趣选修,但是因为名额有限,选修不上.一些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本想通过一些音乐课程,使自己在现有的音乐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但是却没有相关的针对性课程.整个公共音乐教育被看做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没有充分与其它学科相融合,也没有充分和社会文化生活相融合,使学生们误以为音乐教育就是了解几位音乐家和几部音乐作品,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则被完全的淹没了.同时,因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学生们喜欢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但是究竟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又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同学认为学的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能够参加几次音乐实践即可,重在一种体验.有的同学认为音乐活动和音乐实践,是伴随自己一生的活动,原因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种差异性使得音乐实践课程的开设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和因人而异,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对策分析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首先是必修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2学分、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化.”按照《方案》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院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2个学分,只有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基础类,如《艺术概论》、《基本乐理》等;艺术欣赏类,如《民间音乐赏析》、《交响音乐赏析》等;音乐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音乐简史》等;音乐批评类,如《当代音乐评论》等;音乐实践类,如《MD制作》、《声乐表演》等等.很多高校都将将公共音乐课设定为任意选修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学分要求,开设这样课程就相当于形同虚设,既违背了《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音乐修养的全面提高.

其次是选修课.选修课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特和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开设各具特色的音乐任意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便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同时也通过知识面的增长来拓宽就业渠道.比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各种民歌、戏曲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开设一些和民族音乐相关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三大模块.音乐技能中,基础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进行其它音乐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这门艺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程度,开设一些声乐表演、钢琴入门等课程,让学生大致掌握其中一种类型的主要艺术特征,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表演.在这里要注意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在入学之前,业余学习过音乐,或者是声乐,或者是钢琴等.有的同学则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对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不妨先展开一次摸底调查,按照学生的水平进行归类,对于之前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不妨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首先解决一些的共性的常识问题.比如歌唱的原理,乐器的基本构造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则可以适当的采用小组课,甚至是单独授课的形式,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

音乐理论中,包含中西方音乐历史、音乐术概论、某种类型的音乐赏析、某位音乐艺术家的音乐思想等等,都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除了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事业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们把握住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例如对于中国音乐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音乐的悠久历史,明白当前自己的音乐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够让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激发起他们的艺术共鸣,从而掌握住这种音乐类型的艺术特征,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的最佳方式,对音乐美的感知以及音乐表现于创造的乐趣,只有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两个渠道完成.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包括声乐、器乐的独唱、独奏基本技能,各种民族乐器及西洋管弦乐器合作的基本技能,音乐剧表演的基本技能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指在掌握了以上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比赛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的日常排练及演出,校内外的各种庆祝活动、联欢活动、比赛活动等等.

最后,每个学校都应该结合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科专业设置,而有着能彰显本学校特色的公共音乐教育,这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用音乐的方式和通过音乐教育的所获得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多了一门理论或手艺,这在工作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例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戏曲资源就十分丰富,完全可以加以有效的利用.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艺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都必须要走一条专业和普及相结合的道路,音乐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生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是学习音乐艺术的最佳年龄阶段.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之后,也有相关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因素制约着这项事业更快递更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思考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那么这项事业就会停滞不前,也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受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对策研究.相信在广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的理论将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为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提供更好的理论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