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驳诘》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8 浏览:91588

【摘 要】本文通过整理学界对《狗的驳诘》研究的社会批判说,整体文本下的反抗现实说以及爱情说三种解读来展示《狗的驳诘》的研究现状.

【关 键 词】《狗的驳诘》;社会批判;反抗现实;爱情说

《狗的驳诘》作于1925年4月23日.研究者大概觉得它是批判国民性的,不能体现鲁迅在《野草》中展示的生命哲学,所以很多研究《野草》的专著对《狗的驳诘》是基本不提或者略微涉笔.虽然学术界对《狗的驳诘》这篇文章没有很多关注,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零星研究中看到几种解读.

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狗的驳诘》解读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经历了一种从“坐实”的解读(即对一小部分人的批判)上升到对社会、人类一般性的审视和批判的历程.

鲁迅曾多次写文章对“叭儿狗”进行讽刺和批判,如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半夏小集》等文章都对比狗还势力的人进行讽刺和批判.对于鲁迅文章的解读一般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者常常据此解读《狗的驳诘》为:对帝国主义走狗、军阀、人民群众的敌人以及对叭儿狗的批判.这种解读尤其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比较盛行.如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的《狗的驳诘》篇说到:“封建中国大大小小的统治人物皇帝的犬马,至于帝国主义入侵以后,所有的军阀、政客、绅士,都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些徒具人形的野兽,对人民的凶暴无耻.其内部的腐朽丑恶,实在是连狗也不如.”在这里,卫俊秀是把《狗的驳诘》中狗提到的能分别铜和银,能分别布和绸,能分别官和民,能分别主和奴的人理解为军阀、政客、绅士.另外的文士中如,章士钊、徐志摩、陈西滢,卫俊秀认为他们是“一味为帝国主义者做维持治安,虽披着‘学者’、‘君子’、‘道德’、‘文明’,而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比狗高一头”.差不多的解读同样也出现在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和李国涛的《<野草>艺术谈》中.这些看法基本是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这样的解释过于坐实,不能从整体上对人类社会的冷酷审视.

孙玉石在《<野草>研究》和《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认为《狗的驳诘》“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让狗同人突然对话本身,有着它的极大的荒诞性;但是,作者仍然以‘我梦见自己等’开头,以‘我”的‘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结束,完全是在梦境中处理这个故事的,就使这个本来是普通的寓言性的故事,带上一层朦胧的荒诞的色彩.这可能是作者有意拉开与讽刺对象的距离,给读者一种联想的更大的空间所有意采用的一种方法.”从我们上述引用的最后一句话来看,鲁迅做《狗的驳诘》一文,本身也很有可能是希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而使得读者在作品中体悟到更为普遍的意义.孙玉石指出鲁迅有意的采用“狗不如人势力”的思路来构思这篇文章“就是揭示出当时(远不止当时!)那个社会里,一些当政的官僚及其治下的臣民们所患的‘势利眼’病”.这种描写,在本质上,也就是以自身所坚持的人生哲学,对于菌生并流行于那个等级社会中的一种市侩主义的哲学的批判.”鲁迅是通过一个荒诞的梦,传达了一个严肃的批判性很强的哲学思考.

二、整体审视下的鲁迅对现实的反抗

如果把《野草》的24篇当作一个整体上,那么从第二篇到《狗的驳诘》则展示的是鲁迅整体思想的变化:从思考自身体悟到“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到将这种“反抗”外倾于外部世界—社会、历史、文化.对《狗的驳诘》如此解读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汪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汪晖认为:“不把《野草》作为一般的、如鲁迅谦称的‘随时的小感想’,而作为凝聚了鲁迅深刻体验与哲思的思想著述来研究—卓越的和成熟的思想家的小感想也可以构建出庄严的思维大厦”.据此,汪晖认为在《野草》中鲁迅的经历了以下思想阶段:无家可归的惶惑,走向死亡的生命,荒诞与反讽,自我选择与反抗绝望,罪感、寻求、创造,超越自我与面对世界.《狗的驳诘》显示的是鲁迅在他对自身生命阴沉思中体倡到“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时,意识到了这种“反抗”必然会外倾于外部世界.“而在他“走出”自身的过程中,他更清晰地洞见了自身.于是,我们在《野草》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中.还看到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在他确认和建立“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的时候,同时确认并建立了一套社会批判的准则.于是,我们在读到了《影的告别》、《过客》、《希望》、《死火》等对自身存在的探究的同时,还读到了《复仇》、《狗的驳洁》等社会批判作品——内倾与外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虽然汪晖在文中只是略微对《狗的驳诘》文本进行阐释,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在《野草》的整体文本中的地位,以此也可以瞥见鲁迅超越自我和反抗绝望的努力.

其他学者也从《野草》整体文本来对《狗的驳诘》进行解读.比如刘彦荣在《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中认为《狗的驳诘》“是一篇平平之作—直露而缺乏诗情”,然而从文本的整体性来看,这篇文章又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在此之前,《野草》表现的大多是一种矛盾、苦闷、彷徨、绝望以及反抗绝望的复杂的心理情绪,多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体味和探寻.《狗的驳洁》是《野草》中第一篇恢复了作者那种蕴藉讽刺幽默、笔力辛辣犀利、色调明快直捷的杂文风格的作品.”《狗的驳诘》是鲁迅在对心灵进行了一番自我探讨之后,又回到了现实之途,开始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三、爱情说

《狗的驳诘》很少有人会理解为爱情,但是前一篇《死火》在之前的研究中就有人将其理解为是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隐喻.1986年蒋锡金发表《关于<死火>和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他第一次把它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联系起来,说:“冰山、冰谷的环境是鲁迅当时古寺僧人般的生活和孤寂的精神世界的诗意化表现.“死火”遇“温热”而复燃,象征鲁迅被旧传统、理智压抑下去的感情,由于外界因素刹那间的复苏,写作此篇时,正是与许广平通信之初.”当时因为社会的原因,这种意见被斥为“牵强附合”.后来李天明博士也在论述《死火》底蕴时也提到了蒋锡金先生的爱情解释.胡尹强在《鲁迅:为爱情作证—<野草>世纪之谜》中采用了爱情这个关键字对《狗的驳诘》进行了解读.

胡尹强联系与这篇文章同年同月同日写的《死火》来看,认为“死火”暗示许广平燃起了鲁迅内心的火,但是鲁迅是因袭着黑暗的沉重的,他在喜悦的时候常常能想到对立面—自己的不幸婚姻.从新道德来看获得许广平的爱,可以获得新生,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朱安怎么办?抛弃朱安会让他的名誉受损,更重要的是无法摆脱道德的谴责.文中狗说到:“我还不知道金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等”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能让“我”夺路而逃的唯有说到我的痛处,也许是“还不知道新与旧”.新指的是许广平那样的新式女子;旧指的是朱安那样的没有文化旧式的裹脚女子.唯有新旧矛盾才会让“我”逃掉.


从爱情的角度解读《狗的驳诘》有新意,能做到圆满的解释而不牵强附会,这显示了《野草》研究的多样性;但是有学者无不担忧的指出,这样的研究成为“索隐派”,“会大大缩小《野草》的思想哲学意义和艺术审美品位,把《野草》研究引入死局.”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2]卫俊秀,《鲁迅<野草>探索》[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

[3]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9.

[4]李国涛,《<野草>艺术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3.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

[6]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野草>世纪之谜》[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