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硕士生“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57 浏览:97661

摘 要:本文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视野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多角度分析和认识培养模式的内涵,厘清了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规划了“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索了实现“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循环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必须与一定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随着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的变革,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管理法制化、犯罪国际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及时地调整传统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工作与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大批符合“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总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怎么写作工作、体现存在价值进而谋求发展的关键.

一、高校硕士研究生“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

(一)基于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的分析,厘清了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1.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窗口,正如鲍尔曼和迪尔(Bolman&Deal)所言:“我们必须建立模式和框架,从而使我们复杂的日常管理活动具有意义.”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明确目的、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它由一系列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运行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又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的统一体.构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要素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对上述各环节运行效果的反馈即质量评价.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同样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

2.归纳出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厘清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过程中,我们基本认同了以上框架,并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将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整体划分内循环培养过程主导要素和外循环培养过程辅助要素.内循环培养过程主导要素主要包括:理论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学位论文撰写和院校针对实战所设计的实践课程模拟训练;外循环培养过程辅助要素主要包括: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发展支持性学术文化.

(二)规划出“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

基于上述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分析与整合,本文规划了“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该模式由内循环培养过程和外循环培养过程共同构成,其中,内循环培养过程起主导作用,外循环培养过程起辅助作用.这两个过程彼此渗透,互为补充,为研究生培养营造出有利的内、外环境与和谐的整体环境.它具有动态性、循环性和开放性.

动态性

长期的实践证明,无论何种培养模式,只要是僵化固定、单一封闭的,就没有生命力,这是由实际工作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本质所决定的.首先,从对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培养模式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只有具备开放特征和动态特征的模式,才能适应装备更新、技术进步的新形势,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才能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其次,从培养模式本身的发展看,它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总是随着教育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改革与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此外,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是一种多边活动,是培养模式中的多种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这一终极目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不应是固定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断调整和更新培养方法和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培养模式.

循环性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基本遵循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三个环节纵向直线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虽然注意到了三者之间的衔接,但较少根据培养层次、学科性质、研究方向、课题性质等进行有效的调整,难以充分发挥三个要素过程的内在互相的驱动力,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僵化、呆板.而循环开放模式可以有效作用于这一过程.所谓“循环”,就是力求避免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纵向直线安排,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三个主要的过程要素相互穿插、密切联系、共同促进.学位论文的撰写相对前置,在第一学期基本明确专业方向后,就应该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依托科学研究和参与实践,以及穿插的科研方法训练,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最后综合提炼成学位论文.科学研究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采取边学边研边明确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模式.总之,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加强四个内循环培养过程要素的优化与整合,有效地推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3.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一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导师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院校的仿真模拟训练等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要和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发展支持性学术文化等结合,使得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循环培养过程主导要素与外循环培养过程辅助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是指所有这些培养过程要素自身都应具备开放性,任何两个要素之间都可以进行良性互动.三是指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与其他科研院校、机关和社会总体环境的紧密联系与互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支撑性发展条件,在保证技术保密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在适度的范围内打破院校研究生教育相对封闭的格局.

“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可用图1来直观表示.

图1高校硕士研究生“循环开放”动态培养模式

以上是针对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提出的整体规划构想.是既遵循“普遍规律”又保持自身“优势特色”,既顺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合理需求,又适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学院)

学报,2003(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高教56-11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