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31 浏览:55321

摘 要:感恩教育是教育人们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增强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做一个情操高尚、关爱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需要有良好的感恩认识和感恩态度,现在大学生中感恩问题严峻,只有改善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未来社会风气改善,使社会拥有良好的文化和氛围,促进社会发展.

关 键 词:感恩教育;捐款;大学生;缺乏;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岚(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感恩应该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自己从内心感恩,才是真的感恩.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改变,人们对于社会各种现象持有不同观点,谁对谁错也各有标准.然而,在这活跃的时期,应该使人们明确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会意识和道德修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感恩教育不仅仅势在必行,还得有良好的效果.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道德困惑对大学感恩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同学在社会变革下陷入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日趋模糊,是非观、荣辱观出现偏差.如追求高档消费变成一种时尚,考试舞弊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不光彩的事,在申请入党、评奖评优等方面不择手段被认为是能耐,把谈恋爱视为大学必修课,寻求感官刺激等等.这样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复杂化,加重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任务,并且也不利于感恩教育目标的确立,需要教育者从多角度来正确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思考如何推进感恩教育.

(二)高校的德育课忽视感恩教育

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仍无改观,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忽视感恩教育.同时,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真正引起共鸣,学生觉得单调、空洞.并且在大学中学中忽视甚至是没有德育课已经成普遍情况.

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没有正确和良好的途径来进行,这样可能会让大学生感恩教育名存实亡.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基础不深厚

现在虽说有许多学者研究大学生感恩教育,但是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没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从而就像盲人摸树一样误打误撞一步一步缓慢地前进,所以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基础还有待加深和完善.二、对于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提出对策

感恩意识有时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引导.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认识活动以及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①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完善大学生感恩教育.

高校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确保高效感恩教育的正常进行及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要将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根本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感恩意识、良好的感恩心态,能用适当的感恩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情操.同时要改革德育教程,增加新的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去学习、易于去接受高校感恩教育.第三要将感恩教育具体化,通过平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来引领大学生积极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提升感恩素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感恩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

感恩教育需要良好氛围的烘托来影响大学生的感官、认识和态度,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丰富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氛围,拥有独特风格和精神风貌,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不断被熏陶和激励,自觉主动地吸收校园文化养分,成为一名道德高尚,懂得感恩的青年.

当然高校教师也要发挥其示范作用.高校教师都是学生的标榜,其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和乐观心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教师为人师表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要在生活中,可谓是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所以高校在老师录用的标准中不仅仅是老师的学术知识是考核项目之一,还要有个人魅力、道德情操等等.

第三,学校要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和协作.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是非判断和感恩意识,所以高校要注意与家庭的沟通,发挥家庭教育独具的优势,让家庭教育推动高校感恩教育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营造一种良好的高校感恩氛围,促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同时社会教育需要高校感恩教育高效地进行.社会需要拥有良好素质的高校毕业青年来发展完善社会各个层面,并且熏陶和影响社会各个职业、各个层级,推进社会的感恩教育.三者相互影响,需要调整好三者关系来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感恩教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需要理论的指导.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感恩教育,但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上讲,都还是不够的.比如说,感恩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构建感恩教育的体系,不同阶段的感恩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如何衔接?怎样设计感恩教育的载体,提高教育的实效?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探索,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感恩教育理论体系.

要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反过来论证和补充理论,这样就形成了理论――实践――理论循环体系.现在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需要我们用实践和探索来扩充,只有更为成熟完善的感恩教育理论体系,才能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实践的依据.所以,感恩教育还需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健全其理论体系.

总之,高校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追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丰富内容和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感恩意识,以行动来表达自我的感恩之心,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高校的力量是微弱的,需要家庭和社会都提供良好的氛围,三者相互协作,推动感恩教育高效地进行,提升人们的感恩素养、道德水平等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23

①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