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3 浏览:8109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以废科举兴学校为起点,作为“新式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白话”替代“文言”.新中国建国以后,迭经变革,历经旷日持久的论争.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育的总体评价依然是: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突出地反映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素质等诸多问题.

略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一统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统编教材,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不相适应.

2.应试教育的模式,决定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

3.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玄虚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文讲文,主观随意性依然存在.

4.语文学习严重脱离学生生活,教材的训练设计繁琐、重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这种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压抑了师生创造才能的发挥,给予学生的空间太小,学生难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不能为培养人才高瞻远瞩,加强科研,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其次,妨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在教学上对学生要求一律,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满足不了,基础差的学生接受不了.最后,削弱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很多学生不懂得怎样做人,不懂得怎样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及其素质,持非议颇多,甚至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其实际语文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都是十分严峻的事实.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以超前意识为主导的中学语文教育

台湾师范大学陈伯璋教授曾就“二十一世纪的新国民”的塑造,提出了前瞻性、人文性、生活化、统整化、弹性化、国际化等六大“基本理念”.与同志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相谋合.他指出,前瞻性是以“未来化”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应以其未来生活所需为重点,不能“以过去的教材,教导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生活”,人文性则指学校教育宜充满人性化的措施,系“以学校来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化则强调课程内容宜多与生活相结合,避免背诵之学,提供各种生活的体验和刺激,增进学习者适应生活环境的知能与正确态度,统整性则提出课程内容的互补和关联,不是零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注意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配合,弹性化则指课程实施上因地、因时制宜,并充分照顾到个别差异的事实,同时乡土教材的补充及课本中单元弹性的选择都应考虑落实,国际化则指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责无旁贷的工作.

这六大基本理念恰恰是开给中学语文教育不良现状的一剂药方.

从教育的本质上看,教育应该是“为明日而学习”,即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去了解明日到底是怎样一个新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应该具有怎样的一个内涵及特性这是我们应该及早准备,未雨绸缪的.目前,国家教委所推行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的课程改革,就是为此作准备的.

我以为,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正式课程,也不能定必修课为一尊,它同样应在“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大目标下,设计多样的自选科目,从而形成同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语文课程.正在北京十一学校实行的“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学有特长、个性优良”实验,其综合活动课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未来人才语文能力的样板.

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打多少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凭借怎样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和生存,这是语文活动课所能够解决好的问题.

作为正式学科课程补充的语文活动课程,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学生主体性,无论课程内容、进程如何,都要求学生自己组织,也就是说,不再是“教师摆弄学生”,二是综合性,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是横跨甚至超越现有课程教材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和观念、行为、思维、感情的综合发展,三是过程性,强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体验、亲历的一切.比如说,电视台的“第二起跑线”,其他诸如竞赛、演讲、辩论、报告会、诗朗诵、社团活动、课本剧等,都是有益的、成功的尝试.

这是目前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所要探讨的当务之急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鲁迅先生提出的“天才的培育在于深厚的泥土”的观点,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讲的就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直接的认识和经验,离不开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舍此,便无出路.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潜在课程

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有一句警策人心的口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换句话讲,就是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我们什么时候离得开生活呢因此,把中学语文教育理解为狭义的正式课堂教学,或者再辅之以语文活动课,也还不能包含它的全部,语文教育还有一种隐形的潜在课程存在.


首先,中文自身就是一种课程.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最近写道:“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长保中文的灵活与清纯.”诗一样的语言,说明了中文对中国人的重要.而一旦把中文置于招牌、广告、影视之中,这一门课程就更加博大了.我们已有不少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兹不赘述.

这里讲的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潜在课程存在于学校的建筑、学校的教室、学校的设备以及空间安排之中,具体来说,学校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一草,每间教室的布置,对学生都会产生态度、行为、知识、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个教学设施简陋、设备匮乏、教学建筑千疮百孔,资料信息陈旧短缺的学校很难抓好学校文化建设,也难以培养层次高、水平高的跨世纪创造型人才.

(二)教师文化熏陶

学校文化的优劣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的素质好坏、品味高低,依赖于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群体的整体文化功能发挥的程度.中学语文教育要特别造就一批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并通过他们自己独具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熏陶感染学生.一方面造就人才,另一方面使自身成为“文化名人”、“名牌教师”.

(三)社会人际交往

在一个和谐、宽松、互助互让、互敬互爱的环境里,人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力都会空前地爆发出来,这里面有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果协调得好,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文化传统影响

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浓重的教育氛围.在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是学校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观,它们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同学交往中的相互影响,逐步渗透在学生的心目中,并根植下来.即使日后学生离开校园,这一切也将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比如说,校旗、校歌、校服、校徽、校训、校园等等,哪一样不长久地陪伴着学生即令多少年后,他们也将记忆犹新.

潜在课程存在于任何时空,只要你常去想它,就越能发现到它,学习经验就越能成长.在教育的历程中,不要误以为在教室课堂上的教学才是全部,要认识到,教育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