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颠覆记录本身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791 浏览:42733

全球最大旗舰店必须要几百平米三宫六院吗如果你来到上海进贤路茂名路口的Lomog-raphy全球最大旗舰店,恐怕来自不远处芭比旗舰店的印象就要被全部颠覆.

关于著名的Lomo为何落脚于此,工作人员解释皆因“Lomo国总统”WolfgangStranzinger某天路过此处,“看到这幢房子不错”.与之一墙之隔的城中著名迷你私家菜馆春餐厅也许更愿意相信他是为婆婆的厨艺所倾倒,无论如何,餐厅一年四季只有四张台子,Lomo“最大旗舰店”只得在每层15平米的房子里叠了6层.与春餐厅气质相同的是,Lomography大红的标牌在整条街类似老干部休养所的优雅气氛中都显得张扬不羁,牌比店大.


误打误捆的行为艺术

维也纳总部的设计师来到以后,这栋原来的老式民居就变成了墙上贴满用Lomo所拍相片的片样.一楼店铺排满Lomo所有型号的相机及配件,只要一有四位以上客人,窄小的两条走廊即会实现人机相拥挤得水泄不通的场面;二楼展区是摄影师最爱之地,墙上和地板上一万多张Lomo相片呈现恢宏视觉效果:五楼是休息区,背街面用玻璃搭出的小阳台被预设为小酒吧,小酒吧隔空一米处皆是保持青瓦的老式居民区,夏日站在这里你不但能考察齐全本地居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种住宅内违章建筑的风貌,更能欣赏上身的陌生男子在你三米开外处就着水龙头露天洗澡的暖昧场面.

用Lomo说明书上经典的拍摄原则来说,这就是“尽可能地接近你期望中的物体”.事实上,50年前,那些行走于柏林以西地区的前克格勃手持Lomo,早就为“尽可能地接近“做出了最强大示范.他们并不负责胶片冲印以后的活,因为大多数人也许无法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如何绚烂多姿;但无厘头的命运使他们中只要有一个人为多米诺骨牌开了头,就能让Lomo变成今天的“乐摸”.1995年,时任圣彼得堡市长的普京接受了两位维也纳美院学生WolfgangStranzLnger和MatthiasFiegl的请求,将此前苏联位于该市的Lomo原厂交由维也纳方管理,正式成全了Lomo从“国家机器”误打误撞变成了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立小王国. Lomo有Lomo国,有Lomo人、Lomo区域大使、Lomo大使馆馆长,沃尔夫冈更是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总统(President)”的字样.每天有无数照片被上传到Lomo人的各种网站上供大家浏览膜拜.持数码相机还在拍合照的人也许不明白这些无厘头的自拍、他拍和某个背影到底有什么意义,但强烈的色彩总能让他们折服:什么天哪!不用调光圈!

间谍没有时间对焦调光圈,要是斗胆加个闪光灯那简直就是;Lomo人要快、要时刻拍,自然也设时间对焦调光圈.Lomo拍的是生活,而生活不是摆拍.“你不需要预先知道你会在照片中得到什么”、“你也不用设想你事后到底拍出什么”是Lomo十大拍摄原则中紧挨着的两条,用Lomography上海大使馆馆长Aloho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这条最符合Lomo误打误撞精神的话,就是“你即使拍了也完全想像不出它会是什么样子”.

“不要理合所言规则”

跟Lomo国全球五六百个正式的“公务员”差不多,Aloho的经历也完全可以用误打误撞来形容一大学读的是外语,后来做的是翻译,玩了Lomo后即被“招安”.在Lomo才进入三年的中国,玩了三年以上Lomo的他算得上资深,旗舰店那一万多张用来糊墙的相片里也有他的贡献.但在野玩跟公家玩显然有区别,如今他每天下午坐守店铺,看着各种颜色头发的顾客在相机和展区前涌动、曾经售价只有400块的著名Lomo机LC-A一路狂飙到近2000,以及每个人都要对摆在最显眼位置的DianaF+(戴安娜)尖叫“真好玩”.

相比LC-A从来没显眼过的黑色外表,DianaF+就是Lomo声名鹊起后的产物.原版戴安娜相机传说是上世纪60年代香港长城塑胶制造厂的经典相机,左上方方形电子闪光灯的夸张造型在海内外取得不弱于Twiggy的名声.这台连镜头都是全塑胶的相机在“60年代复古潮”泛滥的如今被Lomo拿来还原,并一再推出各种限量版――最新的HongMeow版本的灵感是吃竹叶的熊猫.

为了配合相机宣传,2007年Lomo还不惜大价钱从Diana网络家AllanDetrieh手上收购来140台Diana的原版品或“克隆”品进行全球展出.把140台戴安娜这样夸张身形的相机放在15平米里展示是十分气势恢宏的,而如果凑近看,这里面透出的东方山寨精神的西方渊源更令人忍俊不禁:明明长得一样却在镜头上写着“Dories(多丽斯)”,最多只是戴安娜的“表妹”,那“Dana(当娜)”够像了吧,再不行“Ban―ner(班娜)”.感觉怎么都有点小幽默:闪光灯、测光器看上去真刀实的,实际上根本用不了:最过分的还有检测模检测式地在机身上写着“cam-era(相机)”字样,等你站到它跟前一按快门,镜头里就喷出水来等

开展的下午,摆放“戴安娜”们的5楼人群络绎不绝,有摄影师拿着正儿八经的数码单反不停按着快门,有香港女孩挂着从东台路淘来的海鸥双反认真对焦按着快门,更多人则掏出iPhone三两下完事.若一定要为Lomo举办的这场“山寨戴安娜”秀想个说法,那就是Lomo拍摄原则的最后一条“不要理会以上所有规则”.

“不要理会以上所有规则”是对所有Lomo规则和其存在的总结.有了徕卡、有了千万像素,却偏偏有人还玩超级傻瓜机.Aloho说Lomo是一切摄影的门槛,你可以调光圈,可以不调光圈,但“有时一调光圈,那个瞬间就没有了”.镜头好坏固然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脑袋”.你一样可以用傻瓜机玩多重、玩分割镜片、玩彩色闪光灯甚至鱼眼镜头,而这些也许是手持上万元数码设备的人闻所未闻的.

记录颠覆了记录本身

Lomo喜欢标榜自己随时记录生活、不用思考,大作为悖论的是,如今也许除去专业摄影师,Lomo人是最懂如何玩出“纯花样”来的.见到过Lomo,再不懂相机的人都会发现PS的叠影效果简直就是扯淡――要叠,多重不就好了么在大多数数码动物只会把相机设置到“自动模式”的时候,Lomo人起码还负责地把光圈拨片拨到5米、3米和1.5米.

而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的悖论是8月法国伽玛(Gamma)新闻图片社的宣告破产,在此之前,同样作为法国三大新闻图片社的西格玛(Syg―ma)和西霸(Sipa)先后被接管,前者被Corbis集团收购,据传4000万张珍贵底片未得安置,后者则被PierreFabre收编,彻底沦为时尚生活类摆拍摄影.这三家曾经被摄影人奉为的“圣殿”在摄影崛起的初期为世人留下诸多经典的历史场面之后,轰然坍塌,而始作俑者也许正是与他们怀抱同样“随时记录”、“尽可能地靠近”宗旨的Lomo主义.<国家地理》杂志教育出的是一批身负价值千金的镜头走天下的摄影记者,却也告诉所有人,只要你有一台不错的相机并愿意多走路,你也可以拍出“国家地理”范儿的照片――前提是,你认为那是世间最好的照片.同理,如果阿富汗人民每人都有iPhone,那摄影社就不用再派摄影记者或间谍同志去第一线拍了,找几个当地靠谱的或直接上Flickr和Facebook,这怎么也比“第一线”更第一线.

相机解放了绘画,使之彻底脱离生活,成了艺术.当记录本身开始鄙视记录,创作的就介入其中.这也正是造成Lomo人更爱玩相机的原因:记录实在无需技术,那不如我们就来玩点别的.举世流行的时尚摄影不单赚钱,更因为把一件衣服拍得“面目全非”而显出“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比蒙娜丽莎本人更美”的劲儿.好在Lomo有“从屁股那头拍起(shootfromthehipandoveryourhead)”这样的训诫,更有一个天生“误打误撞”才能拍出好照片的五彩镜头,使得它走出了寻常意义的平淡“记录”,用记录精神颠覆着记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