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159 浏览:115270

曾经有一个特别难忘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室、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智能.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座古城.梁漱溟在日本战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后果或许不同,但抵抗的姿态一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

如果说农村是宁静的一抹黛绿,那么渔村就是热闹的金粉.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生日,每一个生日都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地庆祝.渔村的街道突然变成翻滚流动的彩带,神舆在人声鼎沸中光荣出巡.在农人眼中,渔人简直“迷信”极了.

在长达38年的“戒严”时代里,以安全为理由,台湾政府甚至不准许渔民拥有基本的现代海上通讯设备,怕渔民“通匪”.于是风暴一来,救援的能力很低.夜里摸黑上船“讨海”的年轻父亲,并不知道自己清晨是否一定会回来看见家里还在温暖被子里的幼儿.所谓“迷信”,不过是在无可奈何中面对茫茫世界的一种自救方式.

所以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我们很难说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坏,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同样是祭鬼酬神,为什么有的留在“迷信”的层次,有的却从酬神的野台戏中提炼出伟大的戏剧,从土砌的庙宇教堂中发展出精致的建筑美学,从祭祀的仪式里观悟出舞蹈和音乐的艺术,而祈祷经文的念诵转化出隽永的文学、深刻的哲学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而试图表达,在自觉和表达之间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强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人的自觉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强,表达的冲动越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在这一个灵魂探索的过程里,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3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