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现状与音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84 浏览:21022

摘 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底蕴丰厚,风格多样,自成体系,堪称中华民族的国文瑰宝.民族音乐曾有着辉煌的过去,然而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逐渐失势,古老的民族音乐面临着衰亡的危机.本文详尽分析了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探讨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采取的方法与策略.


关 键 词:民族音乐 发展现状 方法与策略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风,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是中国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民族音乐伴随着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和时代节奏步伐的加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不同地域风格的民族音乐形态.20世纪之前的民族音乐是以民间音乐家的口传心授、记录、和创造为主,20世纪之后的民族音乐创作是以专业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刘天华、萧友梅、黄自、冼星海等音乐家到西方留学通过系统地学习西方发达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学成归来之后对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创作来完成.因此,许多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都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因素,如作品形式、题材、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还有许多民族音乐的创作是失败的,不能够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失去审美的价值,导致青少年精神上的颓废,意志的消沉心理的浮燥.诚然,这部分的民族音乐创作已经走向了一条比较狭窄尴尬的道路,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思想观念上对民族音乐的喜好,必将被时怎么发表展的洪流所淹没与淘汰.现今,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怎样的一种特点呢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在音乐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措施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那么,不妨让我们分析总结一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一种特点以及音乐教育应采取怎样的方法与策略.

一、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渗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为流行音乐的青年偶像的追星族,如刘德华、周杰伦、黎明、郭富城、张信哲、王菲、田震、谭晶、孙楠、那英等歌星所演唱的歌曲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而富有人生哲理与教育意义的少数民族音乐学生不喜欢欣赏也不会哼唱.

笔者2005年曾在广西大学150名学生进行了学生爱好的音乐以及喜欢的歌唱家、歌手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中国民歌的有20%,喜欢中国民乐的有24%,喜欢外国民歌的有13%,喜欢外国民乐的有16%,喜欢摇滚音乐的有60%,喜欢爵士乐的竟达58%,喜欢流行歌曲的有70%,喜欢宗教音乐的有10%,喜欢交响音乐的有30%.学生对歌手喜欢的程度,通过调查还显示:喜欢刘德华的90%,喜欢周杰伦的85%,喜欢王菲的60%,喜欢阎维文的54%,喜欢彭的56%,喜欢宋祖英的53%.

可以看出大学生比较喜欢的音乐是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爵士乐,比较喜欢的歌星还是流行音乐的歌手,如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央视第三套节目《同一首歌》的晚会上,当主持人说出某某流行歌星即将登场,总会引起歌迷们狂热地欢呼.相比之下较喜欢民族歌手的人群是中年人较多,年轻人较少.为什么民族音乐会在青少年的年龄阶层得到如此待遇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音乐的都市化

民歌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极其浓郁的地域、语言等风格特征.比如听到《小河淌水》的音调会使人联想到这是云南的民歌,听到《阿拉木汗》的旋律就知道是新疆地区的民歌等.然而,民歌的原始土壤正在日益受到破坏,并逐渐被一些外来因素异化而失去了其“原汁原味”.比如在民歌的演唱方法上存在着“千人一腔”的弊病,一些地道的民歌手演唱原本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但经过某些专家的指点后,就把原有的特色都给抹杀掉了.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正在抹杀民乐的美好,女声太尖,不自然,而且缺少个性,当今像得得玛那样有感染力的歌唱家实在少之又少.男声给人的感觉还可以,但已经沦为美声的附庸,有些人经过训练,甚至突破了高八度,所有的声乐作品都是依靠声乐技巧来实现的,但是声乐技巧毕竟只是手段,作品的主体和内容(当然也有形式)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虽然当前还有不少人愿意听民族音乐,但他们其实都是抱着一种怀旧心理,大量演绎主旋律的民歌造成了听众对于民歌的反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颓势.

2.媒体的变相炒作

我们现在的文化都是“速食”式的,媒体引导、炒作什么,学生不懂就随波逐流,导致许多青少年盲目崇拜歌星,为歌星疯狂的做一些事情,不但收集歌星的图片,购写他们的唱片,学唱他们的歌曲,还模仿歌星的动作、声音、神态、着装.如在一些电视台节目还专门有明星模仿秀,尤其模仿港台歌星.电视对歌星的炒作,把港台、大陆歌星的偶像崇拜捧得太高,会误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倾向,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其次,前面提到的不管是民歌,还是其它民族音乐形式都应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保持其固有的民族特色,但现在往往是一种好的民族音乐形式被发现后,各路媒体会马上介入,进行商业炒作.以商业为目的的“民族音乐”就只能让人去任意删改、肢解,到头来只剩下面目全非的“精品”了.一些音乐媒介和音乐人,为了某种利益,对民歌妄加改编,然后找大明星来唱,失去了民歌特有的风格特点.目前盛行的“民歌新唱”及“新民乐”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盛行应归功于传媒的炒作.同时,“流行乐”、“港台音乐”、“欧美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多样化也强烈冲击着民族音乐的观众群体,民族音乐市场和流行范围日趋缩小.

3.学校对民族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民族音乐的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虽然教师根据音乐教材教授学生,可是并没有引起学生像学习流行音乐那样的热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不受重视,尤其在农村或较贫困落后地区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首先,一些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不仅教语文、数学、地理、自然,还教音乐.很多老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本身对民族民间音乐就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毋容置疑,教师音乐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音乐教育在知识体系构成上不均衡,缺乏民族的东西,过于依赖西方音乐文化,在整体上产生弱势心理.在每年的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比例相差悬殊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音乐教材的选用与音乐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第四,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差异,影响教育部门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

二、根据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音乐教育的思考

热爱民族,振兴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民乐绝不可以通俗化,民乐是民乐,通俗是通俗,试想,熊猫长了老鹰的翅膀是什么样子因此,振兴民族音乐必须做到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扶持与保证相结合,笔者有几点浅陋的想法,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

我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汉、侗、苗、毛南、回、彝、京、水、瑶等12个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广西12个少数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与特点,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器乐、民族戏剧、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广西各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如壮族的乐器、壮歌、壮戏、壮舞,侗族的大歌、小歌、芦笙舞、狮子舞,彝族的酒歌、情歌,瑶族的相互盘问对答的“盘歌”和长鼓舞,毛南族的对唱山歌,铜鼓可以打节奏,京族的独弦琴,苗族的芦笙,侗族的琵琶与侗笛,壮族的拉弦乐器马鼓胡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大地飞歌》里的铜鼓伴奏突出了广西壮族音乐的特点.除此以外,广西壮族的“扁担舞”、“采茶舞”、“铜鼓舞”、“春堂舞”、“呢的呀”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歌舞,可以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题.这些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资源的音乐素材走进课堂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

2、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思考.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期举行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课教学比赛.定期举行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课教学比赛,既能提高师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寓教于乐中享受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

第二,定期出版少数民族音乐介绍的墙报与学校音乐报刊.定期出版少数民族音乐的墙报,介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还可以介绍优秀的反映不同阶段的精神生活、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通过出版墙报,吸引学生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目光,也能达到一种宣传少数民族音乐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定期出版少数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报刊,介绍作曲家,最近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动向,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有关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定期举行少数民族音乐专题讲座、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开展少数民族音乐专题讲座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定期聘请民族音乐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开讲座,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同时,组织少数民族音乐研讨会,以论文参赛和宣读论文的方式进行,在会上大家可以听取如何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好的途径与建议,寻求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措施.此外,带领教师走出校门多与其它院校就如何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交流意见经验.

第四,定期举行以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的集体备课.高校艺术系可以考虑定期举行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的集体备课,在备课会上教师可以各抒己见,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方法.

3、编写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的教材与制作特色课件的思考.

编写体现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教材是必要的,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音乐的情况,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音乐教学特色教材与制作特色课件,实现资源共享.教材编写的科目包括: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教学法、声乐曲目、舞蹈、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族乐器、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指挥、音乐曲式分析、音乐欣赏等科目在编写时应突出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增加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采集大量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将丰富的多彩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归纳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教材在高校里使用,结合少数民族音乐考虑音乐教材的总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如人文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娱乐性问题,实现特色教材为我所用,用之有效,打造精品课程.

此外,根据教材特点,制作特色的课件,搜集并选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录音、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结合听、说、唱、动、奏等形式,通过电子技术的运用制作成效果精美的课件,打造精品课件,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4、民族音乐教育与大众传媒有机结合并驾齐驱的思考.

开展民族音乐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如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纸等方面可以配合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民族音乐研究所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宣传.电视台可以举办不同风格的民歌节晚会,如较有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的“刘三姐歌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大力宣传我国的民族音乐.唱片公司加大力度出版有关民族音乐的VCD、DVD,如每一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的节目都制作成精美的VCD、DVD光碟向广大人民群众出售,图书出版社收集归纳,分门别类地介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少数民族民歌、民乐、戏曲的图书.可以展览少数民族的乐器、服装、首饰等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物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文物苑参观学习.

5、政府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保护、扶持、帮助的思考.

振兴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各方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广西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音乐的保护与扶持帮助,并为之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如广西自治区政府每年11月份在广西的首府南宁举办的东盟博览会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力宣传广西壮族山歌.定期举行全区中小学民族音乐优质课比赛,定期举行全区儿童民族音乐歌舞晚会.广西接力出版社出版大量有关民族音乐的优秀幼儿教材.此外,广西自治区政府还定期举办民歌比赛,出资输送本地歌手到外地名校进修学习,相关的民族音乐研究所也加大力度进行民族音乐的整理、保护、抢救的工作.因此,广西政府依托有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着力于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政府保护的范围和对象也不断扩大,尤其对一些特殊的民间音乐品种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蒙古长、短调,西北花儿等进行保护性研究.各级领导已充分重视民族音乐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民族音乐予以重视、扶持,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相信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建立起完整的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将民族音乐继承发展下去.

三、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音乐才能开阔无限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民族音乐要发扬光大,必须要作好充分迎接困难的准备.教育系统应牢牢扎根于民族音乐,教育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像金子一样闪亮的发光,才能使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瑰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总之,经过音乐教育界的同行齐心协力,为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使我们的民族音乐队伍不断壮大,新生力量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