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5 浏览:19414

素质教育问题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而又现实的课题.《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一、关于素质教育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使一个自然人变成为一个社会人.不同社会阶段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就更高了.

1.素质教育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尽快完成社会化的过程.2.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能力.3.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会照顾到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4.素质教育把学生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待学生的原则是“不能选择可以接受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5.素质教育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自我消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6.素质教育坚持综合评价,过程评价,激励评价的方法.在具体形式上也使用考试的办法,更多的采用观察、展示、实践等方式,目的是检查学生能力进步和水平发挥情况,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

因此,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可概括为:一个目标,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二个“全”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五个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情趣审美素质,专业创新素质.

现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只是在为一个目的怎么写作――考试.既使大学教育也存在违背素质教育的做法,如北大王义道教授所列的“九重九轻”: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重技能,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参与;重平坦安排,轻自主除障.针对这些问题,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高教处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强调这是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甚至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那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吹响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改革的号角.


二、关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我理解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回归人本身”为内容及目标的教育,同时使人与所生存的人文及自然环境相融合、相作用、相互动、相促进,最终达到持续和谐发展.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三大类知识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及宇宙的和谐,它能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通识教育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很宽泛、不深入,但却不受时间影响或淘汰,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这种默化的积淀对一个人未来的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所以,通识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它不是针对哪一类学科或专业而言的,而是面向现代大学教育的全体.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等.通识教育的成败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理论的深浅、记忆的牢固和技能的运用,而在于学生是否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虽然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的实践只是近几年的事,但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探究和实践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标准,如何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突显其特色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更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上进行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且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设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努力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建立了课堂学习、生活体验和环境熏陶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涵、内容、目标上有许多一致性,他们有着密切联系,通识教育是为素质教育怎么写作的、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但他们又是有区别的.

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模式,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而确立的一种符合规律的教育模式.事实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依据之一.

“通识教育”相对“专业教育”而言,是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教育模块来实施的,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先导和补充而存在的,但是,也不能把通识教育误解为“非专业教育”,它实则是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只讲专业教育,不讲通识教育,只能是残缺的和不全面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是较宽泛的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专业”,但从内涵上看比通识教育要窄,却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也可看作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具体措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不完全等同于中小学以“做人”、“做事”为基本内容的素质教育,而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通识教育为此提供了平台.只有实行通识教育,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才有具体实施的方法,并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正是一种促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教育,使人可以挺立心志,自做主宰,而不屈从人以外的客体主宰.它着眼于全部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知、情、意的协调发展,注重心智的训练,即培养学生洞察、剖析、选择、整和和迁移的能力,同时强调自身的体验感悟,更符合人性这一根本.通识教育为科学和人文架构了互通的桥梁,也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