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缝补补又几年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507 浏览:66608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句话对于稍有年纪的人而言,听起来应该都不陌生.

曾几何时,勤俭节约被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缝缝补补也成了勤俭持家的象征.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着一个使得一手好针线、能将破衣物化腐朽为神奇的母亲.在特定的年代,连补丁都被赋予了特殊的道德高度和美学意义,周总理的袜子和的睡衣也成了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边是经济的发展让大家钱包渐鼓,另一边是科技发展和生产力进步让许多产品日渐廉价.不仅仅是衣服,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家具电器,我们能承担得起的“随坏随换”的物件越来越多,对于修修补补的事情,渐渐也不那么上心了.


城市里,补铁锅的绝迹了.磨菜刀的绝迹了.包修沙发书架的木匠活儿也成了珍稀工种.百姓的物件能够常用常新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人隐忧的,不是补丁或者修补匠的退场,而是“修补”这个概念的渐行渐远.

一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一位中年男士对一位男青年说:在我们的年代,东西坏了是可以修的;在你们的时代,都是换新的.

乍听起来,似乎是老一代人对年轻人里唆看不惯的老场景了,但是他们谈论的并不是东西,他们谈论的是感情,是婚姻.

离婚率飙升已经是我们社会的客观现实,其中又以年轻人尤甚.上午结婚下午离,至今已觉不新鲜.长辈们瞠目于结婚之草率的同时,也往往惊讶于离婚之果断:明明曾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为何感情刚一出现裂痕,就放弃任何补救的努力,一句拜拜说得如此爽快?然而想到人们对破旧物品一弃了之的洒脱,那么对感情的惯于轻言放弃,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兀了.

不仅仅是婚姻,戾气与浮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子女可以断绝关系,合作伙伴可以一拍两散,一场误会懒得解释不如破罐破摔,共识破裂何必争取索性大闹一场.修补是一件麻烦事,要撕裂的双方互相弥合,要有作为中间人的“缝合线”“黏合剂”的撮合努力,还需不乏技艺与巧思.匆忙浮躁的年代让我们不再有耐心去做这穿针引线的缝补、破镜重圆的拼贴.消费主义不停地说服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别心疼了.扔扔扔,换换换,才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时下有句流行语,叫“不要放弃治疗”.治疗,就是对身体的修补.幸好,我们至少还记得身体总是没得换的,然而细细思之,换无可换、急需珍重的,又岂止是一个身体.一个人的理想,两个人的关系,一家人的亲情,凡此种种无不珍贵又易被刮擦磕碰,对肉体不放弃治疗,就更没有道理放弃对为人立身之道的珍重与修补.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医生患者纠纷、小贩对峙,到今天爱狗人士和食客大打出手,种种只不过是需要一点耐心和理解来“修补”一下的小矛盾,却往往痛快地演变成两个群体的彻底决裂.如果物质财富是一个社会的身体发肤,那么社会共识就是它的筋骨精神,乃是家国天下更加“不能放弃治疗”的部分,修修补补,珍重珍重.

所以修补的意义并不只限于金钱上的节省,补丁崇拜更是舍本求末.修补的缘起是珍惜,因为珍惜,所以不会轻言放弃,所以才会努力挽回.于是付出耐心,发挥才智,在修补中反思受损的原因,在修补中彼此适应寻求和谐.于是一件衣物几经修补后总是越发舒适,一段关系几经修补后往往历久弥新,一个社会在几经修补后方可稳健向前.高楼一夜起,少有百年工程;古城立千载,功在修葺不舍.

因此于今我们再说修补,并不是希望大家过回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扔东西扔到需要考虑降解问题的时代,保住那份对无可替代的珍重、为长久之计的耐心.缝缝补补,绝不仅仅是希望它们“又三年”“又五年”,而是愿它们日益强固、永在身边.

【胡琴芝荐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