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信遭遇短信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20 浏览:31087

书信久不作.

问了周围的人,他们也说写书信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自然,我收到的书信也越来越少,但我现在每天都能够收到短信,也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短信.

旧日街头,邮电局、邮电所的门口,你会经常见到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端坐在那里,后面有一个大大的招牌,叫“书信”,这书信也是一项谋生的手段.那是在一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为文盲们传递信息的怎么写作业.

前不久我在央视六套电影频道重又看了《鸡毛信》,看着那个孩子把鸡毛信塞在羊屁股里,仿佛是一个遥远的童话.而契诃夫著名的短篇小说《万卡》中那封著名的“乡下爷爷收”的书信,已成文学史上的经典.再读到这一桥段时,没有笑,而是潸然,我们都有乡下爷爷,我们都从乡下来.


我们曾经有许多关于书信的美好记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在动乱的年代里,其意义不是能用金钱能够衡量的.一本《傅雷家书》,曾让人读后感慨万千,教子是一种学问,也是人格的细化.

情书,是书信中最能体现人的真性情的一种.凡有书写能力的人,恐怕没有没写过情书的.鲁迅先生曾被他老人家称为骨头最硬的伟大人物,同样也有柔软的一面,著有《两地书》这样儿女情长的书信集.正因为鲁迅先生有了《两地书》这样的文本留存,他才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

时光飞逝,今天的年轻人,情书早已经无纸化了.他们在、MSN上尽情地述说,他们在短信的你来我往中无限地表达.短信在膨胀,而情书似乎已无立锥之地.

从结绳记事时代到竹简时代再到印刷时代,再到电子时代.从口耳相传到纸面书写,再到无纸书写年代,人们在传递信息之余,也用这些不同时代的通讯工具来传递感情,在这些书信当中固然有很多是传递有价值的内容,但也有很多的书信是传递一种无用的信息,或者说使用价值不大,往往仅是人们用来排遣孤独的情绪,或让对方来理解自己的孤独的情绪.

不难发现,随着通讯的越来越发达,人们在通讯工具中的实用性的比例越来越降低.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里,书信是要告诉家人和好友平安信息的,或者让家人亲友去完成具体的事宜.其后的明信片则更像一种礼仪.普及后,煲粥更是属于纯粹的非实用性活动.而我们今天的大量短信,大约百分之九十是非实用性的,是在满足人的一种倾诉的,倾诉本身是因为内心的孤独,通过倾诉来排遣这种孤独.

孤独并不是有了心理学和文学之后人类才有的情感,也不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的孤独感才会出现.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的孤独感就加深或突出了.只不过消除孤独感的方式现在简单多了,快捷多了.以前一封书信要走很多天才能送达对方的手里,等对方要把类似的感情传递回来又要无数天,可以说那时的孤独感是陈酿,而现在的孤独感基本是速食性的,当时产生当时消化.

思念不过夜,求爱如射箭.这样的爱,这样的孤独,来得快,去得也快,易生长也易消散,水云般.

(摘自《人物》)

相关论文范文